顯示具有 Boo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oo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不乖黑天鵝

pic from Amazon
《黑天鵝效應》中文版的書目介紹是這樣說的:
所謂黑天鵝,是指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具三大特性:不可預測性;衝擊力強大;以及,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 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Google的驚人成就就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九一一也是。作者認為黑天鵝潛藏在幾乎每一件事的背後--從宗教之興起,到我們個人生 活中的大小事件。
作者使用歐洲人認識黑天鵝的過程作為例子。歐洲人一直到十七世紀都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當十八世紀歐洲人發現在澳洲的湖泊上優遊著黑色的天鵝,這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在一瞬間隨之轉變,推翻我們對原有知識的了解,雖然出現的機率極小,但卻會對整體產生極大的影響。

書中說明一般我們認知事件發生機率時常使用的的常態分配(即高斯分配、鐘型分配),相信在大數法則下,事物發展的趨勢能透過平均、與累積的大量數據來推測未來的發展,然而作者認為這樣方式過於危險,也是容易造成錯誤的判斷的主要因素。我們應該學習透過認識極端資料(書中使用:極端世界一詞)才可能對未來有更正確的了解。

後記

黑天鵝效應在概念上似乎容易理解,然而實際上要在未知的狀況下事先找出可能的黑天鵝存在卻一點也不容易。若我們將自已所擁有知識做分類,可分為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已經知道他人也不了解)、未知的已知(自己不知道,但了解他人知道)、未知的未知(都還沒有人了解),黑天鵝就代表,'未知的未知'這樣事件。全然陌生,然而一但發生,就會對事情造成巨大衝擊性的事件。

這樣的事件能在近年內發生的911、金融海嘯、ipad的風行等大事件中觀察到作者所說的黑天鵝事件,但這樣的事情也常常出現戲劇、小說、新聞中,在我們一般的生活中黑天鵝事件也很容易觀察到。漫畫《灌籃高手》中湘北與陵南爭最後一席全國大賽資格名次時,陵南田岡教練雖然看出了湘北的不安定因素,但最後籃球新人櫻木花道本能式的防守,以及看輕代替射手三井板凳常客眼鏡兄木暮公延被投進一記關鍵三分球讓湘北隊獲得的保險分,雖然陵南的仙道、福田在之後追進一球,然而還是敗給櫻木花道的再見灌籃。田岡監督大喊著『櫻木花道為什麼出現在這裡!』然而,隨著意想不到的事件出現,勝利已然離陵南遠去了。而在棒球場上,有時最後的勝敗,落在裁判最後一顆好壞球的判決,原先判為好球的進壘點卻在這時做出了壞球的判決,讓原本應該獲勝的隊伍進入延長賽,結果就完全不同。這樣的事情難以事先估計,又在極微小的地方,左右最終的結果。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強調,實務上我們就是無法預測黑天鵝事件的出現(所以不要輕信任何宣稱能夠預測未來的單位了),但我們能夠試著了解黑天鵝事件,接受這樣的事件存在,這樣我們就更有能力接受黑天鵝事件的出現,也更了解如何面對這樣的事件。

這樣的概念,讓人想到侯文詠在《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所提到的,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用別人的腦袋在想事情的,這時依照《黑天鵝效應》所提醒的,他人的腦袋如果是依照著一般性理想型的推論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如果貿然相信我們也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所以試著練習著當侯文詠口中不乖人的思考方式,或許能對 《黑天鵝效應》有更多了解,並適應這樣的世界。

ps.《黑天鵝效應》這本書的內容和作者應該都很符合侯文詠在《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書中對不乖定義的描述。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59 Seconds: think a little, change a lot》:小改變、大不同

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 By Richard Wiseman, 李察.韋斯曼, 洪慧芳

英文書名《59 Seconds: think a little, change a lot》

自90年代始,心理學似乎慢慢變成一種顯學,從IQ到EQ,近代心理學的研究影響了社會個層面,教育、行銷、商業等等,重要性和趣味性都不在話下。

另外,心理學的研究似乎一直很受媒體的歡迎,三天兩頭就可以讀到各種不同的研究成果。也有許多暢銷書就是在引用一個個心理學的研究中寫出來的。不過,過多的研究成果也很容易把大家搞混,讓人無所適從。有些研究就像書中提到的:讓小孩聽莫札特的音樂可以提高智商,透過媒體的宣傳,就成了現代媽媽們信奉的教條。

不過,心理學的研究常常必須注意研究者的研究設計,還有實驗情境,不然自己實驗也得不出一樣的成果。當然,所謂的"有效"用的是怎樣指標也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心理學是實用的社會科學,多增加點這方面的知識,面對商人的宣傳,你就容易看清楚行銷手法為什麼是這樣設計;在工作時,也比較能理解為什麼團隊裡人多未必代表效能高,設定好的時間點為什麼總是拖延?溝通時為什麼要強調正面話語?為什麼喝水也能治病?

許多事看似不經意的發生在我們周遭,多點留意,就能有很大的發現。行為小小的改變,心理的感受就有大大的不同。

然後了解,『人,實在沒自己想的那麼理性。』

後記
英文翻中文常常一翻原意就不見了,所以有時看完書後重看英文書名才了解為什麼英文的原書名要這樣子下。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讀書別靠意志力-不是不聰明,是學的不夠聰明

讀書別靠意志力-風靡德國的邏輯K書法
By 克里斯迪安.格綠寧Christian Gruning, 莊仲黎 (Translator)

林肯:如果砍一棵樹要花五個小時,我會花三個小時把鋸子磨利一點。

說來奇怪,學習佔了人生這麼大一部分(如果我們廣義的定義"學習"的話),隨著時間的增加也學了不少專業內容,不過在學校的時候好像很少有人針對學習法方法來開專門的科目。

也許現在的教學方式有改變了吧,不過在自己的求學階段,聽到關於學習方法的部份實在是少的可憐,或者說都是很片段的訊息。當然,老師會提醒,在讀科目時要預習、複習和溫習;上課要做筆記;讀大量文章時,要掃描關鍵字;同學間也有人找一起去學速讀,不過當時覺得沒什麼用沒去;倒是後來有去聽關於記憶力的訓練。總之,沒什麼聽過什麼特別有系統的學習方法。學習這種事,感覺好像各憑天份,老師教了,天資好的就會,不好的也想不懂,想功課好的,就自己多花點時間念書。

 學生時代念書大概就是這樣的態度"時間=成績"所以功課好的,自然大家就認為是拿時間去換來的,一定也錯過很多有趣的事,當時大家都是滿手青春的年代,有太多有趣的事值得去做,功課好,其實也不是這麼重要的事。更何況,如果還算聰明的學生,上課認真點聽,回家再把書看一看,其實要有中上的成績也不是太難的事,這時候成績不好,也只是覺得『不過,只是我沒花這麼多時間在上面罷了。』

這是我覺得這本書的標題取的不錯的一大原因,我想大部分的人可能都覺得讀書是很依賴"意志力"的事,至少我自己在面對考試時就常常是這個想法,就是看你專不專注,要投入多少時間這樣罷了,"成就取決於專注力",然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子,至少,專注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表示我們如何學習這件事沒有夠深刻的了解。

以學習方法的書來說,這本書很適合當做學習的入門書來讀,它對人類學習的過程談的很完整,從人的身體、學習的程序、方法論的討論、記憶法等,兼具了理論與實務的介紹,文字的敘述平易近人。系統性的整理了相關的論述,讓人對學習這件事有了更全面性的理解。

這本書說明了人類的生物特性在學習過程時常遇到的問題,因此他所提的方法是建立在大腦的記憶程序之上,當自己也理解大腦的記憶運作過程,就對這樣的方法能夠認同。此外,書中提到關於人類眼睛在接收訊息時,因為眼睛的首要任務是為人察覺危險,因此傾向於追蹤動態的事物,因此,閱讀時如果手指能協助掃描文字,就能減少閱讀時分神的次數。

理解人類的記憶與生理的特性之後,也能針對自己的需求,重新檢視自己的學習法,建立自己的學習模式,減輕大腦的負擔,讓學習更有趣。


後記
  1. 隨著年紀增長,面對社會的挑戰多了,就能了解學習的方法有多麼重要,如果沒有好的處理資訊模式,活在這個時代大概很快就被大量的資訊流轟爆了。
  2. 如果深入了解這本書提的方法,可以再配合其他的閱讀,如談閱讀的話可以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心智圖《7 Brains 怎樣擁有達文西的7種天才 》、資訊整理《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
  3. 達成目標的方法不只一種,依情境與個人狀態變通。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不是道理簡單,而是簡單比較接近道理-奧坎的剃刀

進行一下假定吧,牛河想。
從現在起開始遵從有名的【奧坎剃刀】理論。盡可能地運用簡單地假說,姑且剔除掉無用的因素。沿著一條主線分析事情的發展。-(1Q84 Book3; 第四章牛河 奧卡姆剃刀)

在村上春樹的1Q84Book3中,牛河在追查「先驅」的領袖被殺的事件時,提到了【奧坎剃刀】理論,透過現有的資料,排除複雜或無用的要素,來釐清事情的脈絡,了解事情的全貌。

當然,一開始看到這個法則很容易心想,『什麼嘛,一般人不都這樣思考的。』其實不然,不同的人在一瞬間想到直覺想到的事,很可能大不相同。

1Q84中先驅的領袖在無明顯外傷的狀況下死去,死時面容安詳如同睡著一般。因此,在事發的當下先驅的教眾並沒有發現領袖的死,才讓兇手離開了現場。這樣 的狀況,若是讓X檔案裡的穆德來調查,可能會連想『這種手法,根本不是現代科技或人類做的到的,兇手一定外星人。』同樣的狀況落在惡魔獵人凡赫辛,大概會 說『這種手法,這種殺人法,需要同時具有強大的力量與超凡的速度,才可能取人性命與無形無影之中,人類根本辦不到,一定是吸血鬼,不過為什麼這隻吸血鬼沒 有吸乾他的血呢?』這些推論對牛河所處的1Q84世界都太誇張,遠遠超過他的想像,自然也不會落在他的推理脈絡中。

【奧坎剃刀】理論,出自十四世紀的哲學家兼修士奧卡姆(Occam)提出的「奧坎剃刀」(Occam’s razor),他認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亦即在思考或判斷事情時,如果沒有必要,不要在增加其他的要素加入思考,這樣只會讓事情變得複雜,對事情的思考更不清楚。

在面對選擇的問題,如果對於同一現象有兩種不同的假說,【奧坎剃刀】理論建議我們應該採取比較簡單的那一種。這樣的思考方式出現在許多我們周遭的事物上, 例如進行演講時應注意的kiss(keep it super simple)準則,沒必要的訊息不要放在簡報中;選擇要不要和某個男/女生交往,先想想有沒有必要;蘋果前執行長賈柏斯(Steve Jobs)在產品設計的概念中,強調拿掉不需要的功能,簡化複雜的流程;在2004年,或《時代》雜誌選為世上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的投資人約翰.伯 格(John C. Bogle)也強調「奧坎剃刀原則」,讓他受益匪淺:「假如一個問題有很多種解決辦法,選最簡單的那個。」他說明他一生的成就,不是因為他很聰明或很擅長 處理複雜的問題,而是靠著常識和簡單[1]。

這樣看起來,【奧坎剃刀】理論,似乎能協助我們在判斷問題上找到一些基本的準則,讓選擇更正確,尤其是在個人的判斷上。然而,實際上這個理論還是很容易讓人混淆或是搞不起清楚,在美國影集The big bang thoery 中,Leonard在垃圾桶中,找到一封研討會的邀請函,詢問Sheldon為什麼邀請函會出現在垃圾桶裡,Sheldon回答:

嗯, 在垃圾桶裡總是會自然的產生這樣的一封信,是有可能的事,不過奧坎剃刀理論會認為是有人把它扔了。(Well, there's always the possibility that a trash can spontaneously formed around the letter, but Occam's Razor would suggest that someone threw it out. )

當然,Leonard想問這麼重要的信怎麼會被扔,而 Sheldon想說垃圾就應該在放在垃圾桶裡,對兩人都是都是簡單而容易理解的道理,但同樣的事在兩人的認知卻沒有交集。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在字面上雖然容易理解,然而實際使用上,仍然容易有許多爭執,何謂必要?何謂簡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詮釋,到最後這個概念又如同"禪"一樣變得高深莫測,誰都懂一點,誰都說不清楚,各自領悟。

參考資料

1.奧坎剃刀原則(Occam’s razor) - perrywan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perrywan/3420998#ixzz1oXSsp5jc
2.The big bang theory。 第一季第九集。Cooper-Hofstadter Polariz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百年千書-書,作為一種度量時間的尺標

http://1000ebooks.tw/
因為工作的關係,參加了百年千書的記者會,原本以為是如同一般政府與民間結合的計畫宣傳記者會,講講話拍拍照事情就差不多了,不過當天百年千書選書人的分享實在太精采,也讓我用另一個角度回頭來看電子書的潮流這件事,對愛書人來說,新科技的出現自然產生了對傳統書籍是否消逝的擔憂。但另一方面,當一個事物即將逝去時,回憶的動作也自然發生。

百年千書這個計畫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產物,電子書的出現象徵著在未來紙本書的數量將越來越少,也引起愛書人紛紛在這個時期緬懷起讀書的美好的記憶。這樣的轉折點很有趣,有點像是當數位相機出現時,人們開始眷戀過去那個在暗房沖底片,洗出一張張的照片的過去,即便攝影的本質本是相同。

不論是在求學或是後來工作階段,就算功課不是同儕中最好的,不過論起看雜書的數量,倒是很少輸過(當然後來見過世面就了解真正閱讀量高的人的恐怖)。不過這閱讀書籍的數量這件事,很多時候根本代表不了什麼,看得多與少也不見得有高下之分。看書,純粹是興趣,和看電影、聽音樂一樣,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詹宏志在這場分享會裡說:「我們教育體系所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讓我們對書倒進胃口。...照理說讀書得樂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自己或許是因為在求學階段對教育體制產生太多抗拒,才反而有了看書這個興趣。當然,很多人也因為這樣發展了其他的興趣。不過,一種興趣一旦陪伴你度過了長久的時間,就會產生一種倦戀的氛圍,成為一種度量個人時間的尺標。

回頭談當天的演講,台灣重要的出版者詹宏志以自身經驗分享閱讀和個人成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從閱讀過程中發現經典背後作者的態度與生命力,如《三民主義》在教科書中生澀難懂,但在中山先生的演講原稿中,卻如現在我們熟知的政治人物,在廣場上用著選民能懂的語言與群眾對話。王道還教授談武俠、科普與《天演論》理性中夾帶幽默,讓人印象深刻。李明璁教授,在一開場時分享他在劍橋念書時,第一天教授叫他在念書時,要將文本放入脈絡中(put the text in the context),閱讀一段文本,要將這本書放入時空軸,分析這本書在整個大的知識脈絡中佔有的地位,然後以以一種宏觀的視野來觀看這些書籍。都是十分精采的分享。

這個記者會後的分享會,因為愛書人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愛書感,回歸到對知識本身的熱愛與追尋,讓那個分享的話與具有說服力。不論科技如何演進,然而閱讀的本質與價值不會消逝,只會益加深遠。

而我們也永遠可以帶著期待尋找下一個有趣的故事。

註【百年千書】:百年的時間指的是 1840~1990 ,從清宣統道光二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1990年的近代。千書的時間指的就是在這一百年中所選出的近一百本書,此計畫最初所選書單高達50萬册。

參考資料

百年千書官網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一騎當千的勇氣

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踐的價值即使跌倒了,姿勢也會很豪邁。」~九把刀

好幾年前就聽好友小杰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當成驅動熱血的精神標語,當然他自己也一直都是熱血的代言人,擁有超乎常人的青春期。

不過當時自己還沒看過任何一本九把刀的書。

雖然那時已經在網路上聽過關於這個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很有趣,不過那時候對網路小說已經提不太起興趣看,也就沒有多加注意。

去中國蘭州講課前到好友小天才宿舍住了幾天,想說討論一下到了中國兩個人合帶九天的課程,課程比重應該怎麼怎麼分配,結果那幾天大部分的時間兩個人其實都各自在看自己書,一天下來其實也沒講幾句跟課程相關的話題。

當時我很認份的準備跟團輔相關的資料,排出幾個我比較有把握的內容來當上課主題。小天才是活動界的超級高手,我和他在之前就有過多次合作經驗,講課這種事他十拿九穩, 有些人就是有這樣的天份。所以當下他老神在在,我也不覺得太奇怪,「他只是在聚氣吧。」我心裡想,我沒像他這麼有把握,認命的準備我自己要講的部份。

他看完他手邊那堆小說後,問我說「你看過九把刀的小說嗎?」我回說,「沒有。」之後,他開始介紹九把刀是近來網路小說界最多產量的作家,而且主題涵蓋科幻、武俠、愛情、短篇小說等不同的主題。他推薦了《樓下的房客》、《異夢》、《功夫》...幾本書。我隨手抓了《魔力棒球》來看,很白爛又有趣,小天才接著說「九把刀目前雖然還不夠成熟,不過他正在擴散和整合他小說的世界觀,未來值得期待。」

我當時沒特別的感覺,只記得後來開始討論《魔力棒球》裡面地球代表隊陣容,我們開始無聊學起裡面九把刀小說裡的角色打棒球的情境,還有外星人傻眼的樣子,然後對他們叫囂「地球是很危險的,快回棒球星吧。」或是加入七龍珠的人物改變劇情,想像基紐特攻隊、佛立扎、魔人普烏等外星人用棒球準備征服地球,然後遇到賽亞人組成的地球代表隊會是怎樣,雖然挺智障但玩的很開心。

後來有一段時間常常待在國家圖書館看各類的書籍,有一天下午看了《功夫》後,才覺得這實在是一本超有創意的現代武俠小說,看的非常過癮。

這段時間九把刀人生的戰鬥沒有停過,依然維持固定的產出持續創作。不過倒沒有特別接觸他的作品。 有一次公司的團隊訓練中,活動中又來了想隊呼這種老梗,我直覺說「我們來想一個簡單又熱血口號吧。」其中一個組員立刻反應說"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當時我覺得我們有一個熱血又可愛的刀迷當組員真不錯,果然後來我們組的熱血加無厘頭硬是震驚全場。

當奪回青春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上映之後,九把刀已經不需要再證明他是強者了。

這時候再回頭看到這本《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書中匯集了他一路上的點點滴滴,看起來格外有趣。常常我們看一個作家過去的文章覺得特別有感觸,是因為當時他還沒有名氣,還沒有成為Someody和我們一般人一樣只是Nobody。所以,看到那些重要的轉折性事件出現時,是哪些人格特質讓他在那個關口做下了改變歷史的一刻的決定,就變得格外讓人熱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確實也是這樣在實驗自己的想法,不停的戰鬥。世界像是洛克人的戰場,一關接一關的戰鬥,過程中得到夥伴、裝備與敵人的能力一步步變強,一關關打下去,沒在怕的。如果前方有千百個難關等著被突破,那就會有一騎當千的氣勢準備突圍。

人生中有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這股氣勢,最難以言說也是這股發於自身的氣勢,那個進入小宇宙模式的狀態。

九把刀在這本書裡說『我相信人是互相影響的。』 是啊,人真的是相互影響的,不僅如此,事物也都是互相影響的。

有時候就因為這樣的互相影響,而震盪出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驚人戰鬥力。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遇見100%的女孩


四月裡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的一條巷子裡,和一位100%的女孩擦肩而過。~《四月某個晴朗的早晨遇見100%的女孩 村上春樹》

圖和這個故事非常搭,好像看電影配可樂加爆米花一樣這麼搭。

這故事從「從前從前」開始,以「妳不覺得很悲哀嗎?」結束。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視覺會議 (Visual Meeting)

『通常建言不具說服力的原因,大都是因為解決問題的程序不夠完全。』~大前研一

對於想找到解決問題的程序或是界定現有問題的人來說,嘗試視覺會議應該是個不錯的方法。

要有效率的開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當要討論的議題多而與會人數又多的時候,會議中要達成共識就變得更困難。

從學生時代就參與或是主持了不少會議,大部分的時候為了讓會議成員意見充分表達,會議很容易變得冗長,若是一昧追求效率又容易顯得會議主持人的獨斷。每個人主持會議大多會有自己開會的風格與方式,對自己而言有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討論如何有效率的開會書籍與方法很多,這裡就不多加贅述。

這本書介紹一個我一直很感興趣的開會方法,就是透過圖像來引導會議的進行。這個方法對台灣來說應該還是大部分人很陌生的一個方法,畢竟在求學過程這樣的方法並不常被使用在討論過程中。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這樣的方法,在實際運作了幾次這一類的方法之後發現確實是有趣且有效的方法。視覺會議的方法創造了一種新的互動方式,而這樣的方式能刺激出更多不同面向思考,創造更具整體性的產出。

這本書中提到許多人一開始對這樣的方法會產生的心裡質疑,例如對繪畫的恐懼、對可能產生的結果與效率等等不確定感。以想要嘗試視覺會議的人來說,這本確實是本絕佳的工具書,使用者心態、工具介紹、帶領經驗和個案方面都有清楚的說明。

《視覺會議筆記》
  1. 視覺會議工具:圖像引導、圖像記錄、素描速記、想像工程、分鏡表、視覺傾聽、團體圖像、圖表、心智圖法、構想圖法、即時設計。
  2. 議程規劃套件(www.grove.com
  3. 視覺會議的效果
    1. 激發想像力
    2. 吸引大家熱烈投入
    3. 使與會者做整體思考
    4. 促使團體記憶和團隊生產力
  4. 參與科技(Technology of Participation)透過圖像、卡片以及其他許多技巧促進團隊參與的工具。
    1. IDEO方法卡
    2. 容格:『沙盤療法』
  5. 書中案例
    1. 算豆子實驗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6079&s=3 International Forum of Visual Practitioners Website http://ifvp.org/
    2. 視覺工作者國際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of Visual Practioners)(http://graphicfacilitation.blogs.com/pages/2006/08/the_internation.html
    3. 互動協會(Interaction Associates)
    4.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s vistual explorer http://www.ccl.org/leadership/index.aspx 
    5. 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e)在《第二人生》(SecondLife)的The Grove 學習中心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廚房,膳食者的樂園


在這個世界上,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廚房。
不管它在哪裡、長得什麼樣子,只要是廚房,是製作食物的地方,
我就會覺得很舒服。他最好是機能齊全,而且被使用得很徹底。
那裡有好多潔淨的抹布,白色瓷磚閃閃發亮。
即使是贓兮兮的廚房,我照樣喜歡的要命。
地板上到處散落著果皮菜渣,拖鞋底烏漆抹黑,這些我都不在乎
只要他夠寬敞就好。我愛靠在巨大高聳的冰箱銀色箱門上,
裡面塞滿了似乎可以輕易度過一整個冬天的各色食品。
常常我從沾了一層油漬的瓦斯爐或生鏽的菜刀上突然抬起頭來,
窗外星光寂然。
這個家如今只剩下我,以及廚房;
想想總比只有我自己一個來得好些。
每當我累得說不出話來的時候,我常會出神想道:
如果死期來臨,我希望在廚房呼出最後一口氣。
不管那裡是一片孤寂寒冷,或是有人陪伴而且溫暖,
我都將無懼地凝視死亡。只要是在廚房就好。

當悲傷達到飽和,連淚水都乾枯的時刻,輕微的睡意浸透全身,
我在兀自發亮的廚房裡鋪上墊被,然後像萊納斯一樣緊緊裹著毛毯睡去。
冰箱馬達聲讓我不會感到全然的孤單,我知道我可以在那裡安度長夜,
迎接黎明。只想在星空下入睡。在曙色中醒來。此外一切都無所謂。

吉本芭娜娜-《キッチン(廚房)

後記

從小對廚房就沒啥特別的情感,大概是心裡總覺得那是老媽的地盤,事實上即使是後來開始有需要自己煮菜,也覺得就是做菜的場所,不會投注特殊的情感。大概也跟自己其實不算是太在乎吃這件事有關。

或許是這樣,看見吉本芭娜娜的《廚房》時才會覺得如此特別吧。小說一開始主角就對廚房表現了這麼濃烈的情感。『也有這樣的小說存在啊。』當時看見書本的第一頁就是這樣的心情。後來,確實遇見了對廚房有濃厚情感的女生,廚藝也十分驚人,詢問了一下,果然吉本芭娜娜的《廚房》是她最喜歡的一本書。後來我看見這個女生就會想到《廚房》,反之亦然。

後來在一次新居時落成被叫去幫忙拍照,看到他們家新完工的廚房,不禁在心裡暗想,對很多喜歡烹煮食物的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心中的樂園吧。

也許,能在煩亂困頓的人生中,尋得溫暖與樂趣的所在,就是心中的樂園。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放學後~理直氣壯的青春

"你在什麼時候會恨一個人?"

當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茲意地蔓延開來...."《放學後》東野圭吾
發生在青春的校園裡的故事常常比較迷人,連兇殺案讀來都清新許多。似乎青春本身就是理由,做什麼事都理直氣壯的,在出社會久了之後,也還是常常想起那段憑著血氣做事的日子。

一個好朋友在回想起年輕時做過的事情後說:『年輕時因為另一個人所做的事,在當時感覺是值得的,現在想起來卻有些不堪。人年輕總是想不清楚,不會為自己打算。』

是啊,人年輕總是想不清楚。不過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大家才能各自經驗到自己特別的青春歲月吧。沒有因為相同的教育而長成相同的罐頭。

《放學後》中的女子高中生也是這樣子的吧,為了值得的人而做了愚蠢的事。『這個動機一點也不莫名其妙啊,老師。』如果有機會,她們大概會為自己這樣辯解吧。雖然無奈,卻能理解。

錯誤,是青春的註腳。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模仿犯

首先的疑問是,我們所看見的,真的是他們原來的面目嗎?
─ 約翰‧W‧小康貝爾《如影隨形》

對推理小說的興趣一向不大,小時候當周遭的女生在看怪盜亞森羅蘋或是福爾摩斯的時候,寧願多看幾本歷史小說也不想拿推理小說來看,覺得這類書好像就是偏向作者在思考怎麼的殺人手法別出心裁,怎樣讓兇手顯得有智慧、冷靜的玩弄警方,最後犯下細微的錯誤,接受制裁,如此而已。

後來不斷拖搞的《金田一》與《名偵探柯南》系列,某種程度也加深了自己這樣的想法。

聽過這本書的推薦已經很多次了,不過看著上下兩巨冊,共1,400多頁的《模仿犯》躺在面前時,心裡像要爬山時,看見巍然的高山,當下不禁想著『要不就下次再來爬吧。』所以每次要從書店拿起來時,東看西看的每每又放了回去。如果不是老妹從圖書館裡借來,有著不得不在限定時間下看完的壓力,大概也不會一口氣把它在一週內看完。

雖然《模仿犯》的中文版推薦者之一賴明珠,在推薦序裡說『作者花了五年的時間書寫,你不能急著三天兩夜看完,太不公平。』不過,這本書一但開始看就不容易停下來,雖然看書速度個人有快有慢,不過那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是一致的,看的過程裡,那種被嚇的雙腳發軟,卻又不想停止閱讀,大概是每個讀者共有的閱讀經驗。

《模仿犯》裡提到:『人類要面對事實,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沒有人能面對事實。當然事實只有一個,也的確存在;但對於事實的解釋因人而異,相關人士說法都不相同。大家都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正面。畢竟人們只看他想要看的那一面,只相信他願意相信的部份。 』不過,《模仿犯》;裡細微的描述每個人物的心境,生活背景,透過宮部美幸絕妙的說故事能力,似乎也一起經歷書中人物的人生。而讀者可以藉由自己在書中所看見的,去試著更進一步去理解真實。也能用這樣的態度去思考我們從媒體裡得到的訊息,思考身邊的人所發生的故事。

透過推理小說的眼光來看平時的生活,能提醒我們在看事物的時候,不僅只看到一件事結果,而是能同時思考,這一件事實背後可能的成因,與構成這件事可能的因素。察覺隱藏在現實背後的真實。這一點是讀推理小說一大樂趣。

而這樣的感覺在《模仿犯》中更是清晰,書中四十三名有名姓有個人生命的人物,交錯在書中出現,整本書的調性,如同一部嚴謹的紀錄片一般,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犯罪事件背後,所被影響人物的生命有了什麼樣的改變。而讀者直到入戲過深之後,才驚覺背後創造出這一切導演的卓然才氣。

在奧罕.帕慕克(Orhab Pamuk)的《黑色之書》中,其中有一段談到關於好的偵探小說的標準。"『唯一值得閱讀的偵探小說,應該是作者自己也不曉得』。只有這樣,書中的人物和角色才不會變成混淆視聽的假線索,操控在一位全知全能的作者手中。藉由反映出現實世界的真人真事,他們在書中的形象才會真實鮮活,而不單是小說家想像力的虛構之物。"

不過,書中也提出另一個觀點的思考。"如果一本小說真的如他所言,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細節,最後必然會因為過於龐雜而完全失控。偵探小說中的細節之所以如此安排,很明顯是為了最後的破案做伏筆。"

如果用這兩個標準來衡量一部小說,《模仿犯》應該是兼具了這兩項標準,既具有現實世界中真人真事的鮮活樣貌,滿佈了各是各樣細節,但又不致失控。

一部小說要達到這樣標準實屬不易,必然花費作者許多的時間與苦心。在《模仿犯》的序中,提到宮部美幸說『對我來說,做一件工作,一定要流汗用力,才算是工作。』,由這樣一位認真的作家口中說出實在是充滿熱血。

總之,《模仿犯》『好書啊,不讀嗎?』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台北國際書展-熱鬧的知識嘉年華

台北國際書展是每年只要有空固定會逛的展覽。

第一次去的原因記得好像是因為有個朋友手上有主辦單位的媒體邀請票,就是公關票吧。當時的書展第一天是只有媒體及來採買版權的書商才能進去,當時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拿了票就進去。說實在,在商務日進去的感覺確實好很多,來來往往很多都是外國來的版權採購,整個展場人不會很擁擠,也不會一直有人來推薦你買雜誌,很有"國際"書展的感覺。後來就成為國際書展的常客了,不過之後就沒過拿過邀請票,不過人擠人看展,也有人擠人看展的樂趣就是。

以前去書展就是預期著去買書挑書,看看最新或其他國家有些怎樣的書。現在去也是帶著這樣的期待,不過周圍的朋友就漸漸不去看書展了,原因不外乎就是『網路買書很方便啊。為什麼要買票進去人擠人,而且價格也不一定比較便宜。』確實是強而有力的理由,不過我也沒有被說服就是。好像吃飯去路邊攤,評價商業午餐,米其林三星級餐廳,都可以吃飽,而且米其林三星級的餐廳也不一定就比較好吃。不過大家還是會挑貴的餐廳試試看,這樣的行為理由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去吃氣氛。』。

逛書展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這樣,『逛氣氛的。』在芬蘭、丹麥、英國、波蘭、德國...各專題書區閒逛,多多少少能浸泡在『國際書展』這樣的氛圍中。雖然那些文字讓人感到陌生,不過從封面設計、排版方式,紙張材料,主題館的裝置擺設,還是能感受到異國氛圍,帶你離開熟悉的台灣,靈魂飄去異地晃晃。

另一個理由是熱鬧感。在網路購書,當然簡單明快,帶點現代人的科技優越感。不過在書展裡人擠人讓你感覺還是很多人喜歡書,有很多人跟你一樣晃來晃去,東看西看的挑書。一大堆實體書放在你面前讓你挑,其實漸漸變成一種昂貴的享受,電子書越多就越有可能排擠到實體書的印刷量。以這點而言,這次的主辦單位展出以前作家的手稿實在很有巧思。

電子書在2010年展開大戰,作為半旁觀者與參與者很好奇這種閱讀型態會怎麼演變,心裡樂見這樣的科技發展,如果樹木可以因此少砍一些,是很不錯的事。不過,如果若隨著人們寫作與閱讀習慣改變實體書與作家手稿變得少了,當然是一種文化上的遺憾,而一件事情在漸漸離去與失去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意識的它的美感,總是失去才學會珍惜。

另一個理由是有機會見到感興趣的作家。這種心情應該和有人看了韓劇後開始追星,或是看了SS501的MV後,開始準備排隊排見面會的心情很像。不過這兩種心情雖然類似,卻不一定能彼此理解。有一次和一個女生聊到喜歡的偶像,女生說了幾個日本或韓國的藝人,問起我的時候,隨口說了幾個作家,對方卻露出『怎麼說出這種答案。』的表情。這一點其實很無奈,不過也沒辦法,每個人有各自的喜好。

今年的國際書展有<蘇菲的世界>的挪威作家賈德。特別挑了有他座談會的那天去看展,去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畢竟自己也是在<蘇菲的世界>之後才改開始對哲學發展的過程有點概念,開始看起這一類的書。

談到哲學他說『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不斷發問的人,就是哲學家。』而十二歲時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人類存在實在是一件太過奧妙的事,他不要像身旁的大人那樣習慣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他要堅持他的童心,拒絕長大持續他探索世界的心情。

說到自己的寫作經驗,他談起<紙牌的祕密>裡小男孩與爸爸到希臘找追求自我的媽媽的故事,那個『外盒打開內盒,內盒打開外盒。』的過程,還有那張與眾不同的哲學家丑角牌。還有<蘇菲的世界>裡的小女孩,收到一封詢問她『妳是誰』的信,然後展開的故事。對書迷而言,聽作家談起當初寫作的心情,似乎總是有種只有讀者才能懂的喜悅。

他說自己一開始只是有種想和這個世界聊聊哲學的心情,沒想到竟讓他變成今天這樣的自己。不過從他座談會的過程中[1],能明顯感受到他散發出來對哲學的熱愛,還有那個持續探索的好奇心與玩心,讓他是這麼有一個有趣的作家。

 備註
[1]當天演講片段。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擁擠鬱悶的捷運車廂與頂著兩個月亮的1Q84世界

捷運中有一種奇妙的氛圍,和捷運外的城市很不一樣,不論外面的世界怎麼樣,是刮風下雨還是豔陽高照,在這裡有它自己的風景。當從捷運外走進捷運內時常常有一種走入一個不同世界的感覺。而不同時間點呈現出來的感覺,也都很不一樣。

七點到八點時的台北捷運有一種特別的氛圍,是其他時段所沒有的。

擁擠的車廂,滿滿的上班族,卻呈現出異於其他時段的安靜。一日之初的早晨,列車裡了無生氣,散亂著睡眠的氣息,有幸坐在椅子上的人,閉目養神卻不敢睡得太熟,怕錯過了該下的站台。微鎖的眉頭透露渴望休息卻不得不凝著精神的鬱悶感。而站著的人當中,有不少人能在倚著欄杆,或僅單手抓住車廂手握把的狀態下入眠,長長的車廂,錯落著不同的夢。

進捷運後裡打開1Q84,感覺捷運外面出現了兩個月亮,一個是大的黃色月亮和小的綠色月亮,這是辨識這個世界的指標,這裡是入口,也是出口。

倚在左側玻璃門檔邊,邊休息邊觀看車裡的乘客。右側不遠處穿著淺色調春季大衣的30歲女生,是青豆。這樣的衣服在這個季節來說有點太薄。她將腰帶繫在前面,裡面則穿著剪裁新穎的綠色套裝,短窄裙,穿著絲襪的腳配上光澤艷麗的腳跟,肩膀上揹著黑皮側皮包。感覺是在思考良久過後選擇出來的約會裝扮。

青豆右後方在車廂連結處躲著一名看起來約45歲上下,個子矮小的男人,偷偷的監視著青豆。他看起來身體胖的已經失去一切該凹的地方,喉嚨也顯出贅肉,有著不尋常的相貌。牙齒排列的很糟糕,脊椎角度奇怪的彎曲。大大的頭,頂部卻不自地扁平而禿。這人身體的外表呈現明顯的左右不對稱,這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從地底下爬出來滑滑黏黏搞不清東西的什麼,看見就讓人覺得不舒服。不過,牛河自己並不以為意,他早習慣了別人這樣的目光,雖然無奈,但也只能接受自己擁有著歪斜的大眼、突出的眼睛、短而彎的雙腳。他孤獨的長大,背負著這樣的外表,讓他不得不得比別人更加積極的學習知識,這是求生的方式。

牛河並不在乎別人的想法,事實上,在牛河的眼中這滿滿車廂中的各種人,不論是年輕的上班族群、大學生、有小孩的夫婦、或是老人。在他眼中,即使是年代和境遇有些差別,但看起來都疲於面對自己的生活,曾有的希望褪色了、野心淡忘了,只留下放棄與無所謂的心情面對這個人生。像剛做完拔牙手術的患者,腳步沈重臉色蒼白。牛河或許誤會了當中某些人,不過看在牛河眼中,就這那樣子沒錯。

不過這時候的牛河還沒意識到,監視者本身也常常是別人的監視對象。在車廂中的某處,一個年紀約莫40歲上下,上半身擁有發達肌肉,剃著光頭,雙耳戴著迎耳環鼻下蓄著鬚,的大個子男人。若是看他的履歷,在工作經驗曾當過專業保鏢、司機,專業上是空手道高段,必要時又能有效的使用武器,似乎也是個好管家,精明幹練。平時安穩冷靜,又富知性,但面對事情展現出的理性,讓人不寒而慄。他在遠方看著福助頭牛河,以只有自己聽的到的語量說,『不論冷,或不冷,神都在這裡。』牛河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因為Tamaru在監視人方面,是大聯盟等級的專家。

牛河其實也是職業級的好手,不論敏感性或是一大群人當中準確找出他要找的人,這是他所具有的天賦,不過他卻沒有發現Tamaru,疏乎了,犯了一個從不曾犯過的錯誤。有一瞬間,他失神了。

站在離青豆右側不遠處,一個穿著黑色高領毛衣,灰色短外套,牛仔褲和布鞋,戴著深色太陽眼鏡的美少女,深田繪繪里子,朝遠方牛河的方向,靜靜的望著。牛河的視線對上深繪里的雙眼,那雙眼像黑洞般吸入了牛河的靈魂,他感覺身體出現前所未有的空洞感。一時間間無法動彈,也失去了對現實世界的警覺心。

捷運上很安靜,車上的人們幾乎不說話,耳中能聽到的只有列車行駛時風和隧道摩擦時發出的呼呼風聲,還有到站時『嗶-嗶-嗶-嗶。』的急促短音,與出站入站的腳步聲。

捷運上的人都帶著某種目的性才會出現在車廂中。靠在右側玻璃門檔邊,那個高大的男子川奈天吾也是一樣。天吾是為了見在十歲時分開的青豆而搭上這輛車。兩人已經分別了二十年,這中間沒有見過面,卻以某種形式維持著連結。天吾穿著灰色的連帽罩衫和舊的夾克,藍色牛仔褲荼色工作靴。這些他熟悉的舊衣服,身體穿著熟悉的東西,會產生安定感,天吾當然期待與青豆的見面,不過也不免擔心起,分隔二十年的兩人,會不會在好不容易相見時,近距離對看,卻發生兩個人彼此都感到失望的場面。甚至連可以聊天的話題都找不到。

這當然是合理的考量,很常發生。當然如果你是小說中的男女主角,你就想太多了,這不會發生在你身上。不過,天吾沒有這樣想,覺得自己再平凡不過,沒有憑空比別人幸運的理由。『或許不要見面比較好吧。』他腦中浮現這樣的想法。雖然兩個人都有著珍惜這份情感想見面的感覺,不過見了面後,或許還是會想著還是維持著分隔兩地就好的狀態吧?這樣的話就可以永遠帶著溫暖的期待繼續活下去,一旦投入現實之中,可能會輕易的消失掉。

見與不見的掙扎在心中來回擺盪,那個擺盪指引他前去見青豆。因為那是他二十年來,在心中一直強烈的持續追求到現在的事情。不論最後會帶來怎麼的失望,都沒有轉身逃走的理由。

時間到了,註定的相聚與分離發生,他們找到的他們出口離開,我也要找到自己的出口離開。當然,即使在不同的世界,還是要各自面對不同的威脅,與潛藏的危險和挑戰。不過,就算這樣也好,沒關係。樂於接受。

如果未來還有值得相遇的人事物出現。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工作!工作!: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

書名:工作!工作!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
英文書名: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作者:艾倫.狄波頓 Alain de Botton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台北市:先覺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29日

『如果從明天開始就不用工作了,人生真的會比較快樂嗎?』

工作實在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沒有的時候想念它,得到時又開始嫌棄它。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充滿著令人無可奈何的部分。

很多人的一生就待在工廠裡,成為生產鏈的一部分,或製作餅乾,或是製造手機,或面對財務報表,透過一條條演算法中試著預測未來,從旁人的眼光來看,或多或少有些對人生的荒謬感出現。不過,如果回頭看看自己投入一生所從事的事業,真的會他人有更多意義嗎?

是我們投入工作,還是工作擁有了我們的生命?

一方面人們藉由工作換得身分認同,有了在社會上的地位,探尋生命裡的價值。一方面又抱怨為了工作,犧牲了愛情、婚姻、友情、親情。有人嫁給了工作,也有不少人和工作互相依存。『工作好累啊!』當然是一種無奈,不過也是現代人變相的自傲。

對大多數人來說,要找到並從事自己喜歡工作的人其實並不多,書中從事職涯規劃的塞蒙斯十分認同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的一句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正常的現象,而是一種罕見並且困難的心理成就。』對照周圍的朋友的現況,也確實吻合。

工作當然是為了維持生活所需,可是接下來我們開始期待在工作獲得滿足感與快樂,尋求價值,我們面對又是怎樣的情況?艾倫.狄波頓在《工作!工作!》中以旁觀者的角度,近距離的觀察了10種職業的運作,「觀船人」、「物流」、「餅乾製造者」、「職涯諮商」、「火箭科學」、「繪畫」、「輸電工程」、「會計」、「創業」和「航空」。狄波頓在書中說他是在碼頭受到觀船人的啟發下,才興起念頭寫這本書。不過,在狄波頓的前一本書《飛機場的小旅行》中,他就旁觀者的角度,寫出了英國希斯洛機場的運作過程。或許那個寫作經驗也和這本書的產生相關,也說不定。

這實在是個有趣的主題,人似乎都喜歡八卦,想要知道別人都在做些什麼。對別人都在做些怎樣的工作 ,也是充滿了好奇心。而透過書本,看見大海另一端的英國工作故事,工作這件事,一下子好像也變得浪漫了起來。如同書中所提到的。
「碼頭依然散發著一股迷人的魅力,人在大海面前總是顯的渺小無比,所以只要提到遙遠的港口,我們就不免隱隱覺得那裡的生活也許比我們自己的人生精彩許多。於是,橫濱、亞歷山卓和突尼斯等地名就自然染上了一抹浪漫的色彩。這些地方雖然同樣不可能免於日常生活的庸俗和妥協,卻因為隔著長遠的距離,而得以為人帶來短暫的幸福想像。」(p.23,觀船人)
透過一定距離的確能讓我們對工作這件事能有更多客觀的觀點,而觀看別人的工作內容也會讓我們思考自己所做的工作到底產生了怎樣價值,甚至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作者在觀察一個畫家的工作過程後,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世界上大概沒有職業能夠讓人環顧四壁即可看見多年來的努力成果,一般人大概也沒有機會把自己的才智與心得全部集中在一個房間裡。我們在工作上的付出通常不會產生長久存在的物質成果,因為我們的努力總是稀釋在龐大而抽象的集體計畫中,以致我們常常納悶著自己過去一年來做了什麼事。更深刻的問題是,我們究竟達到了什麼成就,成為了什麼樣的人。我們在退休宴會的感傷情緒中,總是不免必須面對自己浪擲一生精力的遺憾。」(p.186,繪畫)
工作當然有創造價值的時候,為自己和整個社會都帶來益處,儘管未必為工作者帶相對應的財富,確給工作者心靈上的富足。不過工作中也有許多無情的部份,很多時候忽略人的情緒,將人當成像機械那樣的存在。作者提醒我們:
「工作本質上就是一種要求我們全心投入的事務。工作必須阻撓我們對人生的透徹觀點,而這也是我們應當對工作心懷感激的原因。因為工作,我們才得以盡情投身於此起彼落的事件當中,才得以用漫不在乎的態度,看待自己難免一死以及自己的事業終將灰飛煙滅的事實。….這種目光短淺的特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正常運作的必要基礎。這就是我們生存活力的來源,是一種盲目的信念,就像一隻飛娥奮力爬過窗台,繞過一滴當初粉刷牆壁時無意間滴落的油漆,拒絕思索自己活不到第二天的事實。」(p.324,航空)
或許這真的是工作神奇的地方,我遇過許多人當投身工作的時候,真的會進入一種『現在不要煩我,我工作很忙。』的狀態,等到回頭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愛過的人已然遠去,和工作以外的人關係疏離,或是身體狀況出了問題。也許,對全然投入工作的人來說,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迴避那些他們所不願碰觸的問題,讓時間過去。是一個社會認可的避風港。如狄波頓在書中最後說:
「工作至少能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能提供一個虛幻的泡泡,讓我們寄託追求完美的理想,能讓我們把內心無邊無際的焦慮,集中在少數幾項規模有限而且不難達成的目標上。工作可以讓我們精通並且掌控某個領域的事物,可以讓我們以身心的疲勞換得他人的尊重,可以填飽我們的肚子。因為工作,我們才不至於陷入更糟的困境裡。」(p.326,航空)
工作佔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過願意好好思考工作這件事的人,似乎不多。看這本書的時候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感覺都很親切,跟著狄波頓在英國裡跑來跑去,就算是曾經待過英國獲長期居住那在那裡的人也未必能這麼深入的看見不同工作裡的各種樣貌。儘管那些地名聽起來仍是那麼令人熟悉,倫敦、南安普敦、布理斯托,就算曾經居住過,對於我們那些騎著高大駿馬巡邏的街景,街角二手商品慈善販賣的oxfam,路上叫賣Big Issue的街友,銷售各式生活用品的Sainsbury...好像都不曾仔細思考過,負責提供這樣商業服務的人們,平時都過著怎樣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人生。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扮演了,狄波頓筆下的"一般消費者"。
「一般消費者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水果來自哪裡,更不會想到自己的襯衫產自什麼地方,或者連結淋浴水管與洗手槽的接合環是誰製造的。我們從不把日常用品的來源地區和運送旅程放在心上,但對較有想像力的人來說,紙箱底部的一小片水漬,或是電腦連接線上的一連串編號,就可能令人思及生產和運送的過程。比起產品本身這段過程顯然更高雅、更神祕,也值得我們的驚奇和探究。」(p019,觀船人)
這提醒了我們可以嘗試用更好奇的眼光去看目前周遭的世界,看平時和我們相關的那些商業活動,背後藏著哪些有趣的故事。

如果覺得這本書有趣的人,很容易覺得意猶未盡,除了書中這十種職業,大概也會很好奇如果狄波頓觀察其他職業,他會寫出什麼樣的東西。尤其是看完這本書後,再看到討論專門解雇員工的小說《炒魷魚株式會社之討債王子》,和同樣以解雇員工為題材的電影《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時,也在想如果是狄波頓對這個職業不曉得又會寫出怎樣的評論。

嗯,或許把這個任務交給自己來做也不錯。

後記

有感於學校教育常常無法解決真實人生中的困惑,迪波頓在倫敦協助創辦了一間「生命學校」The School of Life ,舉凡錢不夠用、對工作沒有熱情、兩性關係失調,如何在數位世界中生存等等人生中各項主修課程,都能有大師為你解答!

Alain de Botton 的官方網站
http://www.alaindebotton.com/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二十年後,你會懊悔更多的是那些現在沒做,而不是真的做了的事。
所以,拋開繩結,駛離安全的港灣。
掌握好你的風向。
勇敢地探險,夢想,發現吧。-馬克。吐溫

如果想要了解"不乖"不可避免的總要先體驗過什麼是乖吧,而這個一再出現在書中的乖,想討論的主要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在長大過程中,當社會一再提醒,要讀好書,念好學校、找好工作、結個好婚姻、生個好小孩、找個好墓地....。而不在這個價值的思想就被認為是沒有用,也不被肯定。在這個狀態下我們有勇氣或是有必要走上自己的道路嗎?

有一點必須先說明,乖不一定代表著好的意思,舉一個例子,在古龍《絕代雙驕》中從小在惡人谷長大的小魚兒,從小就接受人是惡的,因此說謊、欺騙與偷竊都是谷內認同的價值,而接受這個價值的小魚兒在惡人谷裡混的很好,換句說小魚兒在惡人谷裡,是很乖的。而這個乖,置換到外面的世界,卻是很不乖。『乖』或『不乖』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

書裡的乖,意指『順服』。《不乖》這本書要談的,是『不順服』的重要性,又或是『不順服』後的可能性。

《不乖》裡面並沒有否認"乖"這件事,因為對"不乖"的體悟,來自對"乖"的思索之後,很喜歡裡面引用莎士比亞的一個句子。~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在對過去思索過後,在懷疑主流價值過後,勇於走上自己思索過後的路,這也出現完成自我的可能性。而那些你迷戀的事物,思索過後的選擇,會給你力量去做那眾不同的事,即便那路上可能充滿困難與挑戰,也值得一往無悔的前行。或許如同電影偶然與巧合中的一句台詞:『越大的苦難越值得經歷。』而價值總在行動過後顯現。

當我們選擇了"不乖"這條路也有了勇氣要去做,然後要注意什麼呢?

書中的建議是計畫、精算每一個環節,可能發生的情況,盤點現有的知識與支援,然後最重要的,用快樂的心態做事,以幽默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遇到的困難與未知。

很多時候,幽默很難。幽默感很重要,很多人都知道,不過要怎麼培養幽默感,真正能說清楚的人不多,書裡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是佛經裡的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到底海洋的水多,還是人流過的眼淚比較多?』

思考過後,對於人曾經經驗過的煩惱、被誤解、挫折、分離、傷心、痛苦...似乎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如果真的避免不了這些苦難,何不試著換個心態面對,用幽默的心來看的這些事情,不是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問題,而是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面對方法。

往不乖的路走去,那裡到底應許了什麼?不知道,但是把握當下,就有機會看見未來變得更豐富的自己。書中這樣說。

正因為未來無可預期,因此答案並不在未來。你得相信,現在就是謎底;你得相信,你自己的熱情就是答案。只有這樣,走著你自己相信的路,才可能累積,也因為累積,才創造出未來真正的視野。

因為有了一顆不同,開放願意接受不同的心,所以有機會看見並經驗到一般人看不見的事物,累積更廣闊的眼界,超乎自己原本的經驗之外,看見更大的可能性,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

如同書中所引用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伯所說:

(人的)主題永遠只有一個,我們所發現的是一個表面不斷變化卻十分一致的故事。其中的奧祕是我們永遠體驗不完的。

雖然無止境,但還是去要體驗去感受,去參與這個世界。實在不是非得要這麼做,而是作為人而言,不這麼做也實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後記

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像是看《我的天才夢》續集,裡面有很多觀念是一致的,只是換不同的方式來說『做不一樣的選擇』這件事,也對一些之前沒說清楚的部份,說得更深入一點。書裡談獨立思考、幽默、快樂、眼界到視野與人文與彼此連結的關係,都很精彩,用字簡單、說理清楚,舉得例子都是作者自己生活中相關的,有些在《親愛的老婆1,2》中都曾出現過,如果本來就是侯文詠的書迷可以讀得很過癮,覺得格外親切,有感觸,更理解那個心境轉換的過程。

看到當初《親愛的老婆2》中的小孩子,現在也長大了要當兵了,實在有種時光推移的恍惚感。

書中佳句摘錄

生命無非只是不斷地選擇的過程,失敗的遺憾是錯過了成功,但成功的遺憾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什麼。

既然知道『成功』與『失敗』都是人生之無可避免,何不換個態度,想辦法給自己找到一種面對成功、失敗都能坦然的態度呢。

『人生中最艱困的時刻,便是獲得真正體悟和內在力量的最好機會。如果妳的生命一帆風順,妳可能會變得軟弱。只有在經歷最悲劇性的環境中,你才能激發出真正的力量』~達賴喇嘛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用別人的腦袋在想事情的。

『好的問題』當然是比『標準答案』重要許多的。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亞庫班公寓 Imarat Yaqubian (The Yacoubian Building)


亞庫班公寓 Imarat Yaqubian (The Yacoubian Building) By 亞 拉.阿斯萬尼 Alan Al Aswany, 呂 玉禪 (Translator)

梅蘭維爾Herman Melville)在「雷德本」(Redburn)中說:「在某種意 義下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旅遊指南

果真是如此亞庫班公寓某種程度上也帶我走了一趟埃及,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好像自己旅行到了埃及,住在間叫亞庫班公寓的青年旅館,然後和當地的人交談,聽著他們的故事,過了一下他們的生活。

不過,這個過程中交錯著皮雅芙的音樂,好像在這一切上又鋪了一層薄膜,看起來變得遙遠,像曲子裡的故事。人物的悲喜化在歌聲散發出迷人魔力,被吸引進去。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

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


"我坐在那裡懷想著那個古老而不可知的世界,突然想到當蓋茲比第一次認出黛西家碼頭上那盞綠光時,必定也有著同樣的驚奇。他千里迢迢好不容易來到這方青青草地,夢想眼看就要實現,幾乎是不可能破碎的。但是卻不知道這個夢早就落到後頭去了,落到那片在美國夜空下綿延不盡的漆黑田野終了..."《大亨小傳》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借渡邊君的口這麼說道:「《大亨小傳》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棒的小說。我一心血來潮就從書架上拿出《大亨小傳》,隨便翻開任何一頁,便專心入神地讀 起來,成為一種習慣,從來沒有一次失望過。沒有一頁是無聊的。我想為什麼這麼棒呢?而且想把那種棒的感覺傳達給別人。」可見村上大叔對這本書的喜愛!他自 己翻譯《大亨小傳》發表感想時也公開表示:「如果只能選一本一輩子最愛的小說,無庸置疑的就是《大亨小傳》這一本!」

村上的書看多了,自然對這本書也好奇起來,如果不是這樣,一本叫《大亨小傳》的翻譯書,這輩子大該都不會想拿起來看。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書的類型,《大亨小傳》顯然很合村上的胃口,錯過的男女、散亂的回憶、爵士時代的風華...。

雖然一生飽受磨難,但費茲傑羅仍然是個很有鬥志的作家,至少在《大亨小傳》中他還是這樣相信的。

"蓋茲比相信那盞綠光,相信那是一個能滿足他慾望的未來,只不過這個未來卻是一年又一年地在我們眼前倒退。未來曾經從我們手中溜走,但無所謂-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我們的手臂會伸的更長...總會有那個一個美好的早晨。

因此我們要像逆流的船隻,雖然不斷地被推回過去,仍要奮力向前。"《大亨小傳》

嗯,雖然不斷地被推回過去,仍要奮力向前。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aNobii 網路書櫃

 
工具名:aNobii Official Website:https://www.anobii.com/login

功能簡述:透過isbn做書籍整理。支援10 種語言寫成的書籍,中、英、日皆在此列。

每本書可以設定喜好程度、閱讀進度、私人筆記、評論、標籤、借出狀態(借給誰、何時借的、期限等,)、是否公開此本書、提不提供交換/買賣(有二手書交流的功能)。針對書籍的流動管理上,如買賣、定價與交換方面的資訊與設定。

此外,aNobii的書櫃統計資料,資料計有:書櫃被瀏覽的次數、受到幫助的資訊(透過其他人的書櫃找到幾本書,還可以發感謝訊息給對方)、你的閱讀量(以年份分書籍量、總頁數

「其他書籍」,根據書櫃中的書來查看讀者可能也喜歡的其他書。

「其他會員」,則是幫助你找到同好、建立交流,還以「相似程度」、「新進程度」、「距離」等分類來尋找同好

當然你的書櫃可以貼在部落格裡,分享閱讀資 訊,是已讀完的或是正在讀的,或是自訂標籤群組裡的書。[1]

後記

很好用的個人書籍管理工具,以前也有試著建立自己讀書的資料庫,不過這實在是很花費時間的事情。這個工具可以一定程度的,減少書籍管理的時間。


這個web應用某種程度也很激勵閱讀者,因為看到有那種好像家裏開圖書館的恐怖人物,就開始反省『自己讀的書,實在太少了。』然後好好經營自己的書櫃。這樣也算好事一件。比較起來我擁有的書實在不多,至少我還沒開始擔心像書目分類這種事情。

在實際應用上,目前也有人思考啟社區圖書館的設置,或是原本的實體書店利用這個平台做起網路書店的功能[2];嘗試在讀書會中結合這樣的網站應用,做書目和心得的分享也不錯。關於這方面可以思考的方向很多,如果想像力與執行力充分的話,很多應用似乎都可以被實現。




Reference
1.【喜歡分享】aNobii網路書櫃試用小心得
2.個人藏書管理服務介紹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關於遇見那隻貓的事

那天,天氣很好,太陽很大,但其實挺冷的。

典型的英式風格,那種表面看起來很陽光,但其實帶一點寒意的天氣。一如英國人的個性。

是個適合出去散步的日子,那隻貓也是這樣想的。
選了一個曬太陽的好地方,那隻貓也是這樣想的。

坐在階梯上,Cynthia 吃起她帶來的零食,我翻了一下手上這本 The Discourse of Advertising,正好讀到書中引用的一首民間歌謠。

Well in my heart your are my darling,
At my gate you're welcome in
At my gate I'll meet you darling,
If your love I could only win.

(Tranditional folk song:East Virginia)

這當然不是一本詩歌欣賞選輯。作者只是用這個這個例子解釋,在大多數的正式文件,政治修辭,菜單,歌詞和詩當中,閱讀者會自動進入這個詩中的指稱,例如在這個詩中,我(I)在這個詩中,原作者是女生,給你(You)在這個詩中指男生。而閱讀者會很自然,的用"我"進入詩中的世界,而轉換自己生活中的"你"進入詩中的情感。很簡單的概念,甚至我們不經意中也會這樣用字或說話,只是我們自己不常意識到為甚麼是這樣罷了。

讀到這裡,那隻貓就走過來了。

牠靠在Cynthia身邊一下子,覺得不太舒服。起了身,然後,鑽進我的大腿下方坐著休息。牠表現的一點都不怕人的樣子,我們自然也沒甚麼道理怕牠。

一邊摸著貓的身子,一邊看書。牠慵懶的躺著,一副很享受被撫摸的樣子,大家相安無事。

過了一會兒,牠曬夠了陽光,起身,又緩緩的走回去了,不帶一絲聲響。

和牠出現時的樣子沒兩樣,只是這次換成背影。

牠走後,我心想『或許以後試著養貓看看也不錯。』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雪國

趕工的夜晚,想透透氣。

開了窗後,才發現!

不知不覺,外面已經積雪一片了。

浮上腦中的第一個印象是:「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信号所に汽車が止まった。

(中譯: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川端康成的小說雪國 裡的一個句子。

或許是希望突然能出現一台龍貓巴士,送我到下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吧。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