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技術鑑價

先前談過無形資產鑑價的概念,這裡在細談一下關於技術鑑價時會影響價格判定的一些問題。

一個技術能創造多少價值,常常和技術本身無關,意思是說不是這個技術越艱深,價格就越高。不同的狀況,同一個技術的價格落差會有很大的不同,如下所示:



1.對象:買方與賣方的關係,關係好的買方和議價力高的買方可以取到較好的價格。

2.時間:什麼時候決定要賣,若此時買方正苦於技術瓶頸或官司訴訟,賣方正可漫天喊價;反之,若賣方正面臨資金運轉問題,則原本1000萬的價格也有可能以100萬賣出。

3.地點:每個地方的文化或社會面對的問題不同,對技術的需求也大不相同,比方說,一個強力的濾水器,在中國可能可以賣的很好,但在瑞士需求可能就沒這麼高,因為他們的水質本身就很好;在杜拜缺的是水而不是濾水器;非洲可能有需求,但是付不出錢,這些都會影響價格。

4.以上情況加總

這幾點是從較廣的角度來看技術鑑價這件事,若是關注技術本身會發現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前面的文章提過,技術本身的價值建立在許多假設之上,而很容易衍生許多相對應的問題。例如

  • 價值容易決定在技術持有者身上
  • 缺乏相關資訊去比較所得利益
  • 難以預估技術推行時會遇到的風險
  • 需要好的商業計畫、實質省查、和市場報告
總的來說,技術鑑價因為容易牽扯一個企業運作的許多層面,常常有許多的協商過程,因此這方面的代理人越來越多,不過各領域技術對一般人沒有背景的人,常常有很強的進入障礙,因此即使要選擇代理人做公正第三方協助判斷,也要仔細做篩選,才不會影響自身利益。

Reference:
image :http://www.picitup.com/picitup/index.jsp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無形資產鑑價 (INTANGIBLE ASSET)

當知識變成經濟時,我們要怎麼衡量個別知識的價值,專利值多少錢、商標背後的商機、著作權智慧財產...。無形資產鑑價 (INTANGIBLE ASSET)就是因應這個新經濟運作而生的新學門。

要同意知識的價值似乎不難理解,例如擁有專利就可以排除其他沒有專利的人在這個特定領域;一個打上:LV 包包就是能名正言順的賣出比一般包包貴不只一倍的價格;擁有著作權就能擁有文字的出版、重製、改作的權力。

不過若你是無形資產的擁有者想將這樣的資產變現,那你會怎樣估價給你的買家呢?

不同的無形資產有不同的鑑價方法,而同一個無形資產用不同的角度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價格。這點和有形資產相當不同,以房地產為例,我們可以用交通便例性、坪數、格局等等條件來得出一個價位,不同的估價師,相差可能不會很大。但無形資產就不同,以專利為例,懂得該領域技術的人,知道如何使用專利對外主張權力,收取權利金,也可以用專利限制對手進入該商業領域,此時專利的價格就會相當高,反之若不了解技術細節,與應用範圍,對購買人來說就毫無價值,還要支付專利的維護費,變成負債。

因此不同估價師所估出價格的高低就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其中關鍵的差別往往是這中間有許多的假設。例如假設你購買了這項專利,你就可以逼退你的競爭對手,取得更大的市場佔有率,擁有繼續發展這個技術的主導性,成為該領域的龍頭企業....所以你要支付這麼多錢,要證明這些假設是對的往往就必須找出許多市場訊息,資料來證明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

要準確估出價格當然很難,因為這中間實在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如市場與行銷、研發與生產、財務、組織、政策與法律等等。

這個學門很新,很多理論還需要實務上的驗證,但在台灣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2010新公布的產創條例第十三條:為協助企業呈現無形資產價值,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邀集產、官、學、代表辦理下列事項:一、訂定評價服務基準。二、建立評價資料庫。三、培訓評價人員。建立評價示範案例。五、辦理評價推廣應用活動。

未來發展值得期待,至於這個產業會如何發展,就看市場機制的選擇了。

Bibliography

無形資產暨企業評價協會 http://www.tedr.org.tw/abountt.asp?myjj=1&myid=6&myid1=138
http://woodywoodypecker.wordpress.com/2009/06/04/week-12/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技術的甄選與商品化評估


"知識經濟"是21世紀,經濟運作的一大特色,有別於以勞力密集、土地密集的經濟發展模式,知識經濟強調知識以科學、技術、服務、產品等形式出現。以上圖的例子來說,一個elearning的概念,從硬體設計到數位課程設計,無一不牽扯到產品與服務的關係,帶出不同的商業機會。

而回到技術的甄選與商品化評估這個問題,當你握有技術與潛在市場時,通常你會需要求雨者(rainmaker)的支持。

此時的重點就在技術人員有沒有能力做精準的表達(通常要技術人員用一般人能懂語言做溝通就是很大的挑戰),以取得投資者支持,讓技術有商品化的機會。

這時候要陳述的事情很多,包括市場研究、技術分析、風險評估、預算規劃、商業包裝...這些訊息的準備都是為了達成雙方有良好的溝通基礎,做準確的技術選擇與商品化考量。

若是一切順利就可以到討論投資條款清單(term sheet of equity investment,term sheet) 的階段,一步步讓實驗室中的想法化為現實。

footnote:
rainmaker: is the one who make the thing happen (achieve milestone,build value for the company,etc)

參考資料
http://icvl.eu/files/intel.jpg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實質審查 Due Diligence


Due Diligence is a term used for a number of concepts involving either the performance of an investigation of a business or person prior to signing of a contract, or the performance of an act with a certain standard of care._wikipedia
實質審查(Due Diligence)用在很多地方,不過大多使用在投資者在評估新創公司時所做的動作(併購時也會使用),主要就是要從各方面去了解新創公司過去的作為及現在的情況以判斷是否值得投資。

這個動作當然很重要,畢竟簽約之後這公司的一切投資公司就都要概括承受。要投入的資金與人力也是不在話下。

美國一位著名風險投資家曾說過:
"風險企業邀人投資或加盟,就像向離過婚(很多次)的女人求婚,而不像和女孩子初戀。所以雙方都各有打算,僅靠空口許諾是無濟於事"
意思就是不是一句"trust me"就能隨便打發過去的意思。

要看的內容主要有:目標企業之產業研究、企業所有者、歷史沿革、人力資源、營銷與銷售、研究與開發、 生產與服務、採購、法律與監管、財務與會計、稅收、管理資訊系統等。

基本上就是什麼都要看,只是依據不同公司的類型,以及合作方式而有所不同。

這個過程並不陌生,規模小的就像以前當社長時參加社團評鑑的陣仗一樣,把社團營運的資料都拿出來,去爭取年度預算,當然也跟學校準備升格時,要求各部會拿出運作績效出來給教育部評鑑團隊審查類似,都是一個『我很好,請投資我。』的流程。

沒有一次不人仰馬翻的....慘的是還不一定通過。

Reference
http://www.duediligencedataroom.com/
photo form http://www.duediligencedataroom.com/Images/Ladder.jpg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