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US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US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致敬、致敬以及致敬的致敬

美國影集The big bang theory 裡的某一集,主角們在測試遙控的音響,測試成功時在背後慢慢響起的音樂引得主角激動的發狂像猩猩或猴子亂舞[1]。不知道這個音樂來歷的觀眾可能不太理解主角們的反應,不過如果知道這個音樂就是理查‧史特勞斯(1986~1949)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那又不太一樣了。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透過「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說出了超人哲學,做為尼采信徒的理查‧史特勞斯,以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向尼采致敬,而這個曲子也成為理查‧史特勞斯的代表作。

在1968年由美國導演庫貝利克拍攝了對科幻電影深具影響力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影片剛開始,一片宇宙渾沌黑暗的景象,忽然曙光乍現,開啟了太空漫遊情景,因此也有位人類智慧啟蒙的意涵,而這段場景的背景音樂用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在The big bang theory 中主角們像猩猩般,也是KUSO電影中一開始發現如何使用骨頭作為工具的猩猩們,開心的發狂的樣子。

此外,2001太空漫遊也取意希臘神話的奧德賽(Odyssey),只是希臘時代的奧德賽是在地中海流浪,而2001太空奧德賽則是在太空流浪,故事的結尾都是白髮蒼蒼時才到終點。

Big bang theory 一詞來自物理學探討與宇宙最初成形的理論,而在影集The big bang theory 裡,一群由科學天才組成的室友,生活裡除了對科學的熱愛,就是對科幻主題的狂熱了。在影集中可以在許多地方,看到不同的科學理論被用在日常生活中,當然惡搞科幻主題的片段更是少不了。了解內容後,再回頭看影集名稱the big theory 就也能會心一笑吧。

當然,看電影或是影集時不知道這些背景,也能同樣享受觀賞的樂趣,不過知道了這些意在言外的隱喻,看起同一部作品就會有全然不同的樂趣。另外一個部分,我想那些向自己喜愛的作品致敬的作者,心裡也期待那些看過自己自己作品的讀者,能回去看看那些他所致敬的作品,了解他當初被那些經典作品觸動時而產生創作熱情吧。

閱讀,不論是以何種媒介,一直是個試著理解和試著被理解的過程吧。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Schrodinger's Cat -現在是怎樣?死的還是活的?

蠻喜歡的一部美國影集Big bang theory 中,有一個情節是女主角Penny 想和男主角之一的 Leonard 由朋友的關係發展成男女關係,可是又擔心和原本是好朋友的 Leonard 在成為男女朋友後,如果兩人不適合當男女朋友,之後不但會失去一個男朋友,更會失去一個好朋友。

Penny 之前交過不少男朋友只是經驗都不好,她想如果是 Leonard 當她男朋友之後就會比較穩定吧。不過這種事沒試過之前都不會知道。Penny 想來想去,不知道該怎麼辦,跑去詢問 Leornard 的好友 Sheldon[1]。

Sheldon 是天才理論物理學家,針對Penny 的問題,他舉了在1935年奧地利物理學家Erwin Schrödinger所提出的一個假設性的實驗 Schrodinger's Cat 來說明這個相似的狀況。這個實驗大概的情境是:如果我們在一個箱子中放進一隻貓與一個在一小時之內有50%機會揮發的毒氣瓶。而假設在此實驗中,貓並不會影響到毒氣瓶的揮發。因此在打開箱子之前,貓同時處於可能是死的,也可能是活的狀態。除非打開箱子,否則我們無得知貓的確切狀況,而一但打開箱子後,我們就會知道貓的狀態,確定貓是死的還是活的。

把這個理論用愛情中的時候,當我們不知道和一個人在一起會是好是壞的時候,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詢問再多外部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真實狀況是一個黑盒子,對於裡面的內容好壞我們無法得知,除非我們將箱子打開實際觀察,不然無法確定其狀態。

這個假設性實驗可以用在許多地方,比方說下一次當你的朋友問你,『我最近考慮和一個女生結婚的問題,我們似乎很適合在一起,不過好像真的結婚又會遇上困難,沒辦法走到最後,很苦惱。你有什麼好建議的嗎?』

就可以回答『你有聽過薛丁格的貓嗎?』

後記
這個文章說的實驗過程較為簡單,網路上有完整版的內容,其中有關這個實驗,許多討論都還蠻有趣的。

圖片出處
http://www.broadsheet.ie/2011/03/09/schrodingers-cat-here-comes-the-science/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想法?


這次旅程的同伴大多是已經有相當多年工作經驗的大哥大姊。不過雖然年紀較長,但表現出來的精神和好學心還是很驚人,當然,堅持玩樂和享受人生的態度更是讓人開了眼界。

這天,一群人聊天的時候有人問同行的教授一個有趣的問題。

『如果在組織中遇見那種很難溝通觀念的人,每次要推動新的作法或方案常會被這樣的人反對,被認為是做不到或是不可能。這種時候要怎麼辦。』

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挺能理解這樣的狀況,每個組織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而實際上遇到也常常很難解決的問題。心裡面瞬間閃過了幾個以前遇過的經驗,還有當時的處理方法。覺得這實在是個不容易回應的問題,因為不同的狀況,不同的人,都可能影響解決的方法。實在不是三言兩語能輕鬆解決的問題。

教授回答了三個字,讓所有人感覺絕妙。他說:『送出國。』

『該去哪學,就去哪學。人的視野會因他所處的位置,產生很大的限制。你在台北101的觀景台看得到的風光就是比新光三越的觀景台來的多又遠。解釋太麻煩了,有很多事,自己去看一次就知道了,話說不清楚。實務上來說,要讓對方接受一個從未體驗過的事物,有相當大的困難。更別說語言表達時,語彙的限制有多大。』

『想了解一件事,沒有自己親身體驗過,旁人是沒辦法替他學會的。沒有自己在實際上,或是心理上走過一次,是學不會的。』

「這樣成本很高吧。」一名同學問。
『這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評估。』教授回答。

雖然說這個方法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法,不過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和別人溝通時,除了完整表達想說的事物之外,也要考慮接收者自身的經驗。不然,再好的想法,也只能落得不被接受,或無法被理解的困境。


那時候,走在華盛頓DC的小街上,在轉角處看見一間7-11,和台灣的很不一樣。心想『世界上也有這樣7-11存在。』雖然只是瞬間微小理解,卻打開了對事物可能性的諸多想像。

或許十幾年前出國留學的學生看見國外的7-11,也曾發出過『居然有這樣的甘仔店存在。』這樣的驚呼吧。

有些事用說的實在太困難了。

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或許可以思考語言之外的可能性。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Supreme Court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U.S. Supreme Court),由九位大法官所組成,包含一位首席大法官,其職位為終身制,除非去世、離職或自願退休,否則不會做輪替的動作。唯一非自願的免職是被美國國會罷免。

一開始剛聽到美國最高法院只有九位大法官感覺有點不可思議,這麼少的人員編制卻可以擔負起整個美國法治體系的最後守門角色。後來才理解到,在美國訴訟費用相當高,因此能注重審判的品質,讓大部分的案子可以在地方法院(district court)或透過仲裁(arbitration)解決,其中具有爭議的案子可以到聯邦巡迴上訴法院。

最高法院一年中審理的案件不會超過100件,會挑選對社會或法治標準有重大影響的案件進行審判,其中 馬伯利訴麥迪遜案、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紐約時報訴蘇利文案、凱洛訴新倫敦市案、勞倫斯訴德克薩斯州等。都對美國社會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要進入美國最高法院並不是多困難的事,地理位置就在國會山莊後面,通過安檢就可以進去了,最高法院進行審判時,一般民眾也都可以進去觀看。進入最高法院後,就會看到John Marshall的雕像,這個在美國剛獨立之初,讓美國司法機構能夠獨立運作,的重要人物。

美國的大法官位高權重,一般人多還是尊重司法,不過只憑著九人就做出一個個重大的決定,當然也少不了眾人的揶揄。

不過,美國的民主制度已經運轉多年,民主會被濫用的的情況也早就被討論,因此,司法及其他領域的專業意見在這個時候就顯得隔外珍貴。

最高法院非常貼心,裡面還設了禮品部...想買法庭用的搥子,回去裝裝樣子,也是沒問題的。

後記
在美國聽了不少課,發現許多教授都喜歡拿漫畫來當做講授主題的輔助教材,而美國各種主題的嘲諷漫畫還真是豐富。


Reference
圖片說明:
大法官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1755~1835,大法官任期1801~1835) 來源:維基百科

The U.S. Botanic Garden

在華府的國家植物園(The U.S. Botanic Garden),蒐藏了來自世界各地12,000種的植物,滿室的奇花異草,一路香氣紛雜,走在園區中別有一番趣味。

走著走著突然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想起了以前看金庸時,當楊過進入絕情谷時,看見身旁都是奇花異草的情境。

對植物的認識不多,每次小說中提到關於植物的敘述,腦中總是亂想一堆張牙舞嘴的怪植物。到過這之後,我想以後再看到這樣的句子,腦中關於奇花異草的想像,會更豐富。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USITC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主要的工作是執行美國現行關稅法337條,排除侵害美國智慧財產權(包含專利、商 標、著作權等)之商品。

過去國內的廠商因為規模較小,所以不太需要理會ITC在做什麼,不過因為台灣的廠商在美國市場逐漸佔有一席之地後,麻煩也隨之上身。所謂樹大招風,就是這麼一回事。

在美國,當外國商品進入時,可能會遇到美國廠商持專利權阻礙產品入口,美國廠商可能透過ITC或是聯邦地方法院(Federal District Court)提出專利侵權訴訟。這兩個法院都有權發出禁制令,禁止商品入口。

有些美國廠商會以禁制令迫使國外廠商支付權利金,當然也有透過禁制令直接排除對手進入市場的可能。

訴訟大都不是好事,不過好像人會生病,有時候一場大病過後,有人一病不起,但也有人在與疾病的對抗過程中,獲得抗體,再也不懼怕相同的病症。訴訟也是如此,不需要過度慌張,但切記不要延誤就醫。

到ITC參訪,進入那棟在DC起來並不起眼的房子,但戒備森嚴,全身檢查是免不了的,還要壓護照。進入後,就是一個小法庭,坐在裡面,空調溫度調的低,現場的氣氛更低。

法庭,就是戰場,不總是代表正義,是現代商場上的必爭之地。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Mount Vernon 華盛頓故居

與英軍對抗13年的獨立戰爭結束後,華盛頓將兵權交給國會,沒有想當國王的野心,使美國在戰後有立即修養生息的空間,避免權力的劃分對國家造成傷害,對美國後來的發展影響很大。四年後,他被選為第一屆美國總統,任職兩屆,八年後卸下職位回到Mount Vernon 陪老婆小孩。

來美國前對華盛頓的認識只知道他小時候砍過櫻桃樹,到了DC關於美國的知識和傳說在耳濡目染中漸漸的累積,到了Mount Vernon 時也會心想莊園底下那個閑少有人進入的地下室,是不是真的有通往國家寶藏的道路,看似平凡的莊園其實悄悄置入了密碼。這些想像都沒有成真,不過Mount Vernon 一行倒是的對美國建國史,還有華勝頓的生平有了較深入的認識。

雖然是個看起來平凡的18世紀莊園,不過在美國只要是18世紀的建築就能算上古蹟,而且這個地方還是美國國父的故居,因此關於美國的建國史還有華盛頓的生平介紹的都相當的清楚,會得到這些資訊本在想像之中,不過意外的是,在Mount Vernon裡對和美國史相關的介紹,還真有『國家元首』級的規格,比方說在劇院中介紹獨立戰爭時,使用兩個畫面,上方是當時的戰況,下方為雙方的動態戰略位置圖,而進行到作戰情境時,形容美軍划船渡河時,在霧中找到出路,底下就噴出乾冰,進行到與英軍火力對決時,劇院上方的紅色投射燈會不斷搖晃移動,坐的椅子也會開始震動,雖然人在現場時覺得還蠻好笑,不過想讓觀眾感受戰爭激烈的誠意十足。

英美交戰時間拖的很長,在冬天時白雪降下,對奮力抗戰的美軍更是考驗,這個時候劇院居然真的飄下了人造雪...這一戰換來美國獨立,開展了後來的美國盛世

Mount Vernon 的美國建國史導覽實在豐富,論品質比起DC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也沒有多遜色。

到Mount Vernon 山水風光、田園故居、建國歷史、陳年古物..等都看的到,自己覺得最有趣的,華盛頓在這裡建了一個可以自己自足小世界,有田地、畜牧場、果園、造鐵室、紡織...等,共用了三百多僕人,來維持這個莊園的運作。來向他求教的客人也絡繹不絕。

雖然不出世,但仍持續影響美國的發展。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The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

同行的朋友有不少在專利事務所裡服務,當中有些就是在美國念專利相關的學位,對他們來說美國專利商標局(The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就是這個領域裡的聖地。

在專利的領域中,申請到的專利是屬地主義,亦即在台灣申請,其效力範圍就在台灣,而台灣最大的貿易市場,不外乎美、日、中、歐。而在美國取得的專利,在市場上也會有指標性地位。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美國,在科技技術的許多領域都領先其他國家,而這實在不得不佩服當初美國的開國元勳們,在建國後制定憲法時就將專利的概念引入,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中明訂:「國會有權藉特定期限的獨占 權,保障著作人及發明人之著作及發現,以促進科學和實用技藝的進步。」(US Constitution, Article 1, Section 8, Clause 8-"Congress shall have the power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useful arts, by securing for limited times to authors and inventors the exclusive right to their respective writings and siscoveries.")

因此,在美國,關於專利的討論,其規格是被拉高到憲法的層級來討論。最早的專利法制定於1790年,專利法詳載獲准利之標的和要件,也規定專利商標局(USPTO)執行有關專利審核事宜及其相關法規。而國會也會根據專利在市場遇到的問題,做法制上的調整。

美國的專利商標局存放了許多有趣的發明,可以看到現在常用的工具最早的原型,比方說個人電腦、手機...等,走在其中處處是驚奇,另外,還特別製作了商品與仿冒品的專櫃,有些還真的是真假難辨,在場的許多人試著想要分辨,但猜錯的居多。(仿的比真的還像真的)

突然想起以前讀到知識管理的理論,雖然可以理解意思但對實際運作與商業模式卻沒有概念,也不知道怎麼評估知識價值,不過如果用專利與智慧財產權的生產、製造、銷售,販賣的過程來思考,大概會更容易理解。

photo cited :uspto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以下稱CAFC)看了兩場全院聯席(en banc)的辯論過程。

美國大部分的訴訟案都會在聯邦地方法院(U.S. District Court)解決,在美國訴訟的費用很高,一場專利訴訟下來,平均花費常常從200萬美金開始算起,因此對一個公司來說,面對一場訴訟常常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一戰過後可能獲得市場支持或是被迫離開市場,是絕對嚴肅的大事。

若當事人對地方法院的判決不服可以選擇上訴,此時就會到CAFC再繼續對問題做釐清。一般上訴會由2~3位法官共同審理,而當CAFC覺得某個案件的判決會對未來的市場造成重大影響時,就會進行全院聯席(en banc)由全院法官共同做出判決。

任何人都可以進去CAFC看法院處理案件的過程,這天去的時候,雖然對案件內容了解不多,但全院12位法官一同入席的場面實在讓人印象深刻,比電影還電影。

photo from:http://www.cafc.uscourts.gov/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美國是個年輕的國家,整部美國史也才兩百多年,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很深。不過美國沒有歐洲國家那些沈重的歷史包袱,吸收了歐洲文明的養份,發展出屬於自己文化。

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裏寫著:「世界太新,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去指。」用來形容美國似乎也是很適合。在這裡一切事物都很新,事物不斷被創造,被命名。

來美國前,聽到不只一個朋友說『美國是個沒有文化的地方。』到了之後,雖然處處看見歐洲的影子,不過感覺美國還是建立了專屬自己的文化,誰能說爵士樂、舞台劇、舞廳、好萊塢、NBA...這些東西不是文化,又或者,科技與生活的緊密結合也能算美國獨特文化的一部分吧。

一個在美國多年的教授說:『美國因為建國的時間很短,因此每一個重大事件都被慎重的記下。』因此,汽車、忍者龜、愛迪生的燈泡、第一夫人的衣服...都在保留在美國歷史博物館裡,這樣對待歷史的方式除了有趣之外,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吧。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Shear Madness《瘋狂理髮店》

Shear Madness中文翻成《瘋狂理髮店》(Shear Madness – The Hilarious Whodunit) ,敘述一位鋼琴家被剪刀刺殺的故事。

看這部戲只是因為這天晚上有空,剛好遇上,就選來看。

在小型舞台演出感覺很親切,像台北的實驗劇場,故事就在你眼前發生,主角們走來走去,好像生活中你的鄰居。這齣劇的節奏很緊湊,配合上音樂,很容易就融入劇中的情境,不過這齣戲不是那種讓人看看笑笑,看完走人那類的舞台劇。

戲中演出的兇殺案,劇中的警察要觀眾一起協助來找出兇手,這個設定實在很有趣。因為這樣所以嫌疑犯們必須配合還原現場,上半場的戲重演一次,觀眾協助找出破綻,考驗觀察力,也發現有人看戲真的很認真。一問一答讓主角們講出自己的故事,觀眾可以自由想問題問嫌犯,後面還有投票選最可疑的角色,戲中設計這些和觀眾互動的橋段,都很好玩。

這就是小劇場的迷人處,即時性的互動,每場戲都會因為觀眾而有不同的趣味,每場戲都是獨一無二,屬於觀眾與演出者的共同經驗。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好奇心不管好,一下就跑上了外太空。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看占星師、數學家與物理學家們怎麼揭開浩瀚星河的神祕面紗,人類是怎麼樣一步一步,飛上天際,離開這個星球。

從一個一個的實驗當中堆疊對世界的理解,凝聚一飛沖天的信心。

只是當人類飛出地球後,眼見望不穿的迷茫無邊宇宙,又起了新的好奇。


相關連結

http://www.nasm.si.edu/
http://www.nga.gov/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Free Performances 365 days a year of Washington(1)





住在DC的 Kennedy Center 附近的人實在是太幸運,這樣一個具國際規格的表演廳居然每天都有免費的表演可以看,每天,是每天啊,而且品質還都在水準以上,實在是...

算了,省去無謂的哀怨,不如趁在這裡的時候多去看幾場比較實在。

這個在表演廳中有一個Millennium Stage提供免費的表驗藝術演出可以看,它的運作的模式其實很簡單,就是邀請很多以學生或以業餘音樂愛好人事的藝術團體前來表演,形式上允許的可能相當多,不論是音樂、舞台劇、舞蹈..等。當然,Kennedy Center 本身還是有付費的秀可以看,不過這樣的設計,就給了表演藝術愛好者有更多機會被認識,這當中也結合很多表演藝術的教育在其中。

當人參與在這個活動中時,可以明確的感覺到,他們怎麼重視這個文化,培育這個文化,還有享受在這樣的文化氛圍當中。

順道一提,當天聽的那場爵士樂的演奏會,除了單純的聽音樂之外,也看到主持人利用機會和台下互動,介紹點音樂相關的訊息,還有鼓勵小孩子上來表演。讓我了解,音樂會不是只是單純的音樂交流的聚會,它是可以像讀書會那樣,交換喜好、即興、對話,還有一起參與。我想這是我為什麼那麼喜歡這場音樂會的原因吧。

有機會也要來設計這樣類型的活動。聽演奏會的時候,心裡一直這樣想。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Say Morning to Potomac River

走到Kennedy Center 的時候看到這個景色,嚇了一跳,這...如果做超級比一比的話,這個景色和布拉格、布達佩斯還有海德堡大概有八成的相似度吧。就說美國很像歐洲吧,或許有一天太閒,真的會找照片出來比一比。



從不同的角度拍起來,美麗的Potomac 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清晨的時候,走到這裡散步,實在是很有休息感。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追求休息感,在河濱公園看到有人邊拿著啞鈴邊做早操(超強),做完後又立刻跑步。

呼~Good morning

註:美國河流取名很多都是用印第安的語言取名,Potomac也是以印第安語命名。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國慶煙火@DC



話說台灣的國慶煙火都好幾年沒去看了,卻跑來看美國的國慶煙火實在是挺弔詭的一件事,不過既然遇上了,就跑過來看看。

到了現場,看了看人潮還是挺讓人興奮,看煙火這種活動還是適合人多一起看,湊熱鬧型的活動。
看煙火的經驗不少,不過美國國慶時在Lincoln Memorial 看煙火,確實格外過癮。


Washington D.C. 隨走

早起,在Washington D.C. 繞了一下,建立對美國的第一印象。

乾淨、健康、快樂、步調緩慢、現代化、建築華麗、典雅有特色....總的來說,很像歐洲,很像英國,但又不太一樣。它很新,好像那些歐洲的建築師的老靈魂通通被叫過來,參與創造這個城市,然後以他們過往累積的經驗,嶄新的手法,揮別了過去的錯誤,創造了這個都市。

大概是這種感覺,不過有個老問題,總是無法改善:城市的物價。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Logorama -看商標世界中的2012



Logorama from Marc Altshuler - Human Music on Vimeo.

你能認出幾個商標呢?

高度資本化或商業化的國家,企業對品牌符號的運用可說無所不用其極。這點其實多留意媒體的運作大概不難發現,平常我們生活在其中,自己也許就不以為意,大概是因為"反正也沒什麼損失"。

http://vimeo.com/10149605
是沒錯,其實符號的形成,是一種經時間累積成而的文化,例如在中華文化中龍就有帝王及其引申的各種象徵意涵。在西方,看見十字架就能連結到基督精神。簡單的符號,卻能有意在言外的效果,傳遞出多種訊息。換一個方式說,這也是我們大腦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透過訊息與符號來建構這個世界。

而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現代,企業也學到這個方法,透過商標的運作,試著創造出新文化符碼,試著在消費者腦中建立一個有力的印象,進而影響下一次消費過程時的決策行為。 所以嘍,大量的商業標示被創造出來,試著獲得我們的認同,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紛雜的符號不免讓人感到厭煩,不過我們的生活也因為這些商業行為而變得越來越便利。

好與壞倒也不是這篇文章想討論的,每個人會有他自己的論述吧。

不過倒是可以問自己問一個問題,『你有想過自己的生活是被哪些符號所建構起來的嗎?』

後記
在英國時很容易看到這種畫風奇特又充滿諷刺意涵的短片。

基本上,歐洲到處都看的那種諷刺來諷刺去的東西,法國找到機會就嘲笑英國無聊、英國嫌棄波蘭貧窮、波蘭覺得德國冷血、德國看不慣西班牙散漫、西班牙覺得義大利難相處、義大利覺得希臘散漫(大概也只有希臘比他們散漫)...找到機會誰都不會放過酸別人的機會。

不過,有一點歐洲倒是很有共識,那就是『大家都不爽美國。』

出處
http://vimeo.com/10149605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