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雜談]:關於如何閱讀



直覺上來說,閱讀需要被教導這件事好像怪怪的,如同一個視力正常的人走進山裡去,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自然會有感觸,會更一進一步深入去看清楚自己好奇的事物,這大概像是一般人閱讀的習慣,一個人在學會認字後,就依照自己喜好來決定自己想讀的書,這樣想起來很自然。

但這世界的山太多了,書也太多了,一個沒受過登山訓練的人不容易爬上高山,有些書沒人說明也不容易看得懂。為了讓閱讀這件事變得簡單點《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出了許多關於閱讀的技巧,讓人更容易能掌握閱讀的全貌,如同這本書的【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中所說: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做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不用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這段文字似乎說明了,透過訓練與練習我們能夠獲得一種熟練後的技術,能更看清一本書的組成和寫作架構的運作,這感覺像是莊子在《內篇.養生主》中提到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老練的庖丁能游刃有餘的分解一頭牛,而一個功夫到家的讀者,也能精巧的分析一本書的內容架構。

能完善的分析拆解一本書的架構對於一個律已甚嚴的讀者可能真的是一種絕妙的樂趣,不過如果閱讀這件事如果非得如此,那難免弄得一般讀者緊張兮兮,『難道我們就不能單獨只要享受故事本身的樂趣就好了嗎?』

《我該如何閱讀》提出這個疑問,也試圖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提出的方法之外,提出單純建立在閱讀樂趣之上的閱讀法則。強調應該自在的閱讀、以喜歡做為閱讀方向感式的閱讀、忘我的想享受在閱讀的喜悅。

這兩者不同論點的閱讀方法似乎能夠稱為閱讀這件事的【理性與感性】之辯,不過對於喜好閱讀的人來說,這兩者並沒有矛盾之處,各有各的閱讀樂趣。好像喜歡登山的人,也能用各種不同的心態來欣賞山中的風景。不論是以建築家式的眼光或是以詩人般的胸襟來遊山登高,都有各自的樂趣。若能運用多種不同視野來領略一座山的風貌,就能在一段行程中得到只以單純視野來看山的人更多的樂趣。

所以許多人會像記錄自己的遊記一樣,留下自己的讀書心得,為其他喜歡閱讀的人指引一條他\她所發現的的必讀好書,《一生的讀書計畫》就是這樣類型的書籍,該讀荷馬的《依里亞得》、《奧德賽》;希羅多得的《史記》;柏拉圖《選輯》等等,好像許多旅行書寫著『一生不可不去的一百個地方』,不過這樣的書單式的書還有許多可供參考,不勝枚舉。

閱讀,像是一段登山的行程,會成為怎麼的登山者,經歷怎樣的風景,總是要在過程中,才能發現。

後記:
  1.  對於剛要開始進行讀書會這類活動來說,『該如何閱讀?』這個話題應該很適合拿出來討論。
  2.  《我該如何閱讀》翻譯的很活,用了很多網路用語,對熟悉網路用語的人來說,能有會心的幽默。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樣會破壞閱讀時的心情就是了。唉,翻譯真是難為啊。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