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奧威爾的提問

from google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著名的小說1984裡,引發了一個關於人類社會的問題:『為什麼群眾常常相信那些顯而易見的錯誤?』

後記

這個問題引發許多社會學家提出不同的解釋,不過雖然群眾常常相信那些顯而易見的錯誤,但動物園試著拿藏獒來代替獅子也實在太誇張了。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科技與人:數位後傷感

from google image
一個熟悉事物的離開,容易喚起我們的眷戀心。

在二十一世紀這一個世代,數位科技的發展引發了人們一次又一次的感傷,傳統書店的消失,傳統唱片的消失...一個接著一個隨著數位化而消失的傳統事物,引發了人們的數位後傷感。

後記

這個圖可以說是數位時代的"抓周"活動代表畫面。等再過了幾年後這些產品又面零淘汰的時候,人們大概又要再傷感一次。

實在是無可奈何的循環。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旅行的1001個理由-外拍


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他在攝影社的社團授課活動中聽到的,學長解釋說,『顧名思義,很簡單,外拍就是到外面拍照,比方說古蹟外拍、日出外拍、人向外拍或煙火外拍等等。你們上完社課,出去外面拍拍照,看看自己對攝影的理論到底了不了解,看看自己拍出來的照片有沒有進步,外拍嘛,就是這麼一回事。沒事多外拍,有益身心健康。』

後來外拍變成支持他旅行的理由,倒不是因為學長說的什麼『沒事多外拍,有益身心健康。』這種聽起來像騙小孩的句子,而是他想起攝影課老師在課堂上說過的,關於繪畫與攝影的差別的一段話,老師說:『圖像不過是,構圖、光影與表達的的學問,不過繪畫是加法的藝術,而攝影是減法的藝術。繪畫是在一張白紙上填上色彩,賦予生命,可以慢慢來;而攝影則是在眼前一幕幕消逝的時光場景中,只取出自己要的部份,留下影像紀錄,動作要快。』

這段話讓他第一次對出外拍照這件事,覺得值得思考又有趣。

於是旅行成了他增添人生色彩的方法,而外拍則是紀錄時光的運動。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自由之路

2013/08/03 《景福門》下 白色十字 from google

尼采:自由的保證什麼?是對自己不再感到羞恥。(《快樂的科學》-275)

後記

走上街頭是拒絕讓自己的沉默成為羞恥。

自由,是擁有追求真相的能力。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線上音樂收聽

from google


錄音帶、CD之類的聽音樂方法早就已經過期了,選擇這種方法收聽音樂的人越來越少了,當然大家把自己的音樂轉成數位檔案是一個方法,但是這樣電腦需要得儲存空間就會越來越大,電腦執行速度也會變慢,所以線上收聽音樂的服務也就越來越多。

幾個不錯的線上音樂與電台服務如下:

Soundcloud

spotify 

愛聽

grooveshark.com

8tracks radio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房子與明星臉

from Russell Howard's Good News
雖然說人就是人,相貌都有著相似的特徵,有眼耳鼻口舌這些特徵,但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好像世界上不存在兩個同樣的雪花一樣。

人與人間相似又不同,這樣的特徵能引發人類社群興趣,比方說如果某個平常人長得卻像電影裡的大明星或是某個領域裡的名人,某人具有什麼樣的『明星臉』常常會引發起人們的興趣與好奇心,許多娛樂節目甚至制作特別節目來滿足觀眾這樣的特殊慾望。

不過,如果當房子與人有著像是『明星臉』的關係,這樣詭異又巧妙的連結似乎能為人帶來更多的樂趣。

後記

不曉得有沒人以後在設計自己房子的時候,把自己的特徵拿來當作房屋設計的元素,訂做一個有自己風格又真的像自己的房子。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人與知識: 標準答案

pic from Internet
當學生很辛苦。

比方說常常要面對無止無盡的考試來證明自己已經了解老師所說的知識。

不過有時辛苦的不只是在了解知識本身,而是在猜測老師心中所設定的標準答案是什麼,答出了老師所要的答案,才能算過得了關。

出了社會這樣的技能也變成一種實際的社會競爭力,亦即重點不在答案是什麼,而在猜中對方想要聽見什麼樣的答案,答對了才算過關。能給分數的人就有決定什麼是標準答案的權力。

但憑著自己對真相的把握而據理力爭為答案爭辯,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這才是尋求解答的必經之路。

唉,學習真辛苦。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旅行的1001個理由-最重要的事


在機場的大廳,幾個大學生像在做著作業似的,問著來往的旅客他們覺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問完後學生做個統計分析,好了解在機場來來去去的人們,是為了什麼樣的理由奔波。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看起來是個簡單而重要的問題,但似乎也沒什麼人認真想過這個問題,被問起時許多人支支嗚嗚的,想了半天,勉強擠出像是愛情、親情、事業、金錢等等這一類的答案。

他在趕著要赴飛機航班時遇上這個問題,不多思索的回了『是旅行吧。』然後就快步離開了。

上了飛機,人安頓下來後,他回想起這個問題。心想,或許他真的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旅行吧。不過,這個答案也沒有讓他人生的追求變得更清晰多少。

『那旅行中最重要的事,又是什麼呢?』帶著這個問題,他向下一個目的地前進。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雜談]:關於如何閱讀



直覺上來說,閱讀需要被教導這件事好像怪怪的,如同一個視力正常的人走進山裡去,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自然會有感觸,會更一進一步深入去看清楚自己好奇的事物,這大概像是一般人閱讀的習慣,一個人在學會認字後,就依照自己喜好來決定自己想讀的書,這樣想起來很自然。

但這世界的山太多了,書也太多了,一個沒受過登山訓練的人不容易爬上高山,有些書沒人說明也不容易看得懂。為了讓閱讀這件事變得簡單點《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出了許多關於閱讀的技巧,讓人更容易能掌握閱讀的全貌,如同這本書的【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中所說: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做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不用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這段文字似乎說明了,透過訓練與練習我們能夠獲得一種熟練後的技術,能更看清一本書的組成和寫作架構的運作,這感覺像是莊子在《內篇.養生主》中提到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老練的庖丁能游刃有餘的分解一頭牛,而一個功夫到家的讀者,也能精巧的分析一本書的內容架構。

能完善的分析拆解一本書的架構對於一個律已甚嚴的讀者可能真的是一種絕妙的樂趣,不過如果閱讀這件事如果非得如此,那難免弄得一般讀者緊張兮兮,『難道我們就不能單獨只要享受故事本身的樂趣就好了嗎?』

《我該如何閱讀》提出這個疑問,也試圖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提出的方法之外,提出單純建立在閱讀樂趣之上的閱讀法則。強調應該自在的閱讀、以喜歡做為閱讀方向感式的閱讀、忘我的想享受在閱讀的喜悅。

這兩者不同論點的閱讀方法似乎能夠稱為閱讀這件事的【理性與感性】之辯,不過對於喜好閱讀的人來說,這兩者並沒有矛盾之處,各有各的閱讀樂趣。好像喜歡登山的人,也能用各種不同的心態來欣賞山中的風景。不論是以建築家式的眼光或是以詩人般的胸襟來遊山登高,都有各自的樂趣。若能運用多種不同視野來領略一座山的風貌,就能在一段行程中得到只以單純視野來看山的人更多的樂趣。

所以許多人會像記錄自己的遊記一樣,留下自己的讀書心得,為其他喜歡閱讀的人指引一條他\她所發現的的必讀好書,《一生的讀書計畫》就是這樣類型的書籍,該讀荷馬的《依里亞得》、《奧德賽》;希羅多得的《史記》;柏拉圖《選輯》等等,好像許多旅行書寫著『一生不可不去的一百個地方』,不過這樣的書單式的書還有許多可供參考,不勝枚舉。

閱讀,像是一段登山的行程,會成為怎麼的登山者,經歷怎樣的風景,總是要在過程中,才能發現。

後記:
  1.  對於剛要開始進行讀書會這類活動來說,『該如何閱讀?』這個話題應該很適合拿出來討論。
  2.  《我該如何閱讀》翻譯的很活,用了很多網路用語,對熟悉網路用語的人來說,能有會心的幽默。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樣會破壞閱讀時的心情就是了。唉,翻譯真是難為啊。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賽場\戰場:血染的風采

2013WBC B組 中華vs韓國-3下
運動賽事在許多國家都是主要的大眾娛樂項目,美洲的籃球、棒球、橄欖球;歐洲的足球;印度的板球,各國大概都有屬於自己特別熱中參與的運動項目。競技運動是許多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不過,如果回看競技運動的歷史,則可以追朔到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第一次出現。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古希臘社會發展的產物。約在西元前9-8世紀,希臘境內約有200多個城邦,城邦間各自為政,彼此間戰爭不斷。為取得戰爭勝利,城邦間發展體育運動以強化士兵戰鬥能力。但多年持續的戰爭使士兵和民眾都感到厭倦。於是在西元前884年,城邦中佔有奧林匹克的伊利斯王和城邦中以戰鬥技能著名的斯巴達人簽訂了《神聖休戰條約》,約定雙方定期在奧林匹亞舉行集會,且不得帶武器。以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的目的進行競技,這個集會活動逐漸演變成了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而這樣的運動會到了現代與商業發展結合,成為職業的一種,運動場也成了提供人們宣洩激情的場合。

運動場雖然作為戰場替代品,以頂尖運動員間的對決,避免在戰場中造成大規模人力與財力的損失,但許多戰場上推崇的價值觀與場面還是在運動場上豪情的上演著。其中之一便是血戰的場面。可歌可泣的戰爭中免不了雙方戰將的浴血奮戰,《三國演義》裡的常山趙子龍在長坂坡為了救主公劉備的夫人和小孩,手持長槍七進七出曹操大軍,浴血奮戰,身上白袍染成了紅袍,這一戰也紮紮實實奠定了趙雲的英雄地位。

浴血奮戰的畫面,引人面對生死存亡的當下,聯想到肉體極限與精神力的拉扯。在強忍傷勢的情況下獲得勝利,似乎更值得讓人驕傲,這樣的狀況,似乎證明了意志力能讓人超越人體的肉體限制,甚至超越面對死神的恐懼感,象徵人在戰鬥的過程中,為了榮譽、責任、勝利等價值,而置生死於度外的英雄氣節。在戰場上,就算血戰而死,往往也成了一種榮耀,一個英雄的完美句點。小說《羅通掃北》中,唐朝將領羅通在界牌關遭遇車輪戰,被敵人王伯超一槍戳破肚腹,指腸被挑出。隨後羅通爆氣將自己身後的大旗拉下裹在腹部,腸子盤在腰間繼續作戰,敵人看到嚇傻了,王伯通被羅通刺中要害而死,羅通最後氣空力盡,戰死沙場,留下一代猛將威名。

時至今日,戰爭的樣貌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戰技與戰鬥的意志力不再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優勢兵器的運用。那些歷史戰爭中被以英雄式傳頌的對戰過程,變成故事的形式保留在人類的文化裡。現在的小說、電影、漫畫這樣浴血奮戰的場景還時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節,編成一個個讓人熱血不已的經典片段。漫畫《海賊王》被定義為'世界最強的人'白鬍子在與海軍的頂上戰爭犧牲,這一戰白鬍子總計承受刀傷267處,子彈152發,砲彈46枚,傷痕成了戰士的驕傲與證明。

在電影《至尊無上II之永霸天下》更是將賭場上的勝負,推進到了決定血債是不是能夠血償的輸贏賽場,進一步推升了賭桌上的緊張感,形成在賭桌勝負之中,還包含了無可轉圜的恩怨情仇的極端對決。劇中的師兄弟「亞洲第一快手」仇杰(王傑飾)與翅膀(劉德華飾),在前往最終的賭桌戰前,一個失去雙眼,一個失去一隻手,當兩人出現同時在賭場應戰時,展現了無畏一死的決心,牌局頓時成了生死局,更是了結各自背負情仇的最終戰場,翅膀在最後決勝一局向賭桌上一拍大喊『好,我就和你賭命。』,這一幕也成了'博奕'類電影空前(目前應該也還沒有同類型電影能超越)的經典畫面。

運動類型的漫畫在刻劃運動員間的競爭時,更是將浴血奮戰的場景發揮的淋漓盡至,《灌籃高手》在全國大賽中湘北對被評為全國最強山王工業,最後二分鐘,湘北隊還落後山王工業八分,但這時球場上的氣勢已經逆轉,湘北正在全力追分,只要這一球再進,他們就還有機會贏球,此時,控衛宮城的球被撥到裁判席,櫻木花道全速衝出去、飛身救球。這一球讓櫻木背部受傷,考量他未來的運動生涯,安西教練決定將他換下場,但櫻木拒絕,他忍著痛對教練說:

『老爹,你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是什麼時候,全國大賽嗎?』
『我...我只有現在啊! 』。

在運動場上即使受傷但還是堅持不想退到場下有許多理由,櫻木在為了救球倒地時在朦朧中想起晴子曾經問他: 『你喜歡籃球嗎?然後,他站起來對晴子說:我很喜歡,這次是我的真心話!』最初櫻木是為了吸引喜歡的女生晴子而加入籃球隊,但幾個月過後他已經以天才的表現在全國大賽的舞台上與日本高中第一的強隊對戰至最後一刻,到這一刻不想放棄是想證明自己能夠做到、是無論如何都不想輸的堅持、是和隊友一起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決心,也為了同樣到最後一刻還在全力以赴的對手,在極致的奮戰中,運動員才能完全發揮,了解自己求勝的渴望,見證自己在賽場上的價值,能奮戰到什麼樣的程度。縱使抱著傷上場,但若能緊握當下拼戰到最後一秒,那也是賽場上運動員最光榮的時刻。

套一句在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BC)領先了前第八局的台灣被南韓一支兩分打點全壘打逆轉後,主播徐展元淚灑主播台的那句『我真的好想贏韓國。』櫻木也可能對著不想讓他再上場的安西教練大喊『我真的好想贏山王。』

勉力奮戰的場景是見證賽場上英雄氣魄的絕佳時刻,當今籃球最高殿堂美國職籃(NBA),堪稱最有史以來最偉大球星的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在1997年對爵士總冠軍戰,七戰四勝的比賽前四場雙方打成 2-2 平手,關鍵的第五戰 ,前一晚喬丹食物中毒、胃痛不止,仍抱病出賽,44分鐘攻下38分,為公牛取得3勝2敗優勢。然而運動場不是戰場,競技賽事強調的是參賽隊伍在求勝過程中的表現,表現好的就勝出。如果在賽事上運動員出現了流血的情況,為了保護運動員裁判或教練可以喊出暫停,運動員止血後可以繼續上場,但如果血流不止為了保護運動員就不允許繼續比賽。然而同樣在美國職籃2001年的賽事,後衛艾倫.艾佛森(Allen Iverson)帶領費城七六人,在七戰四勝制的季後賽先後和多倫多暴龍、密爾瓦基公鹿都打到七場才勝出,在東區決賽第四戰,他的嘴被被打出血來,為了繼續留在場上,他硬是將血往肚子裡吞,賽後他說『我想裁判不會再讓我回到場上,因為我留了這麼多血。我試圖止血,卻止不住,於是就把嘴緊閉著,把血嚥下去。』他嚥著血,拿下全隊最後13分中的11分。

2004年美國職棒大聯盟美聯冠軍戰七戰四勝制的第六戰賽前,紐約洋基連贏三場輸了兩場,在關鍵的第六戰前,波士頓紅襪隊王牌投手席林(Curt Schilling)請醫生把斷裂的右腳踝肌腱用縫線簡易的缝在皮膚上,讓他可以上場投球。這場球賽,席林投七局失一分,退場時紅襪以4:1領先洋基。電視播出特寫,投手丘上,依然是冷靜而面無表情的投手專注比賽的神態,然而他的襪子卻已染成紅色了,現場與電視前的觀眾為之動容,無需多加解釋,所有觀眾都知道,他們見證了一個英雄人物誕生的時刻。

 賽場上浴血奮戰的故事總是讓觀眾津津樂道,這不是出於『流血總比流汗好看』的嗜血觀賞癖好。而是在這樣的時刻,觀眾似乎被從賽場帶回到了那個人類在存在於基因中關於遙遠戰場上的記憶。觀眾似乎也在觀看的過程中隨著賽場上的運動員一同奮戰,隨著賽場上的情況變化而情緒起伏。這樣的時刻也讓運動員感覺到他是為了超越自己的目的而戰,不是單純因為勝負會影響獎金分配,他同時也為了觀眾而奮戰,甚至深刻的感覺到自己是承擔著眾人的期望而奮鬥著。背負著這樣的期待讓運動員願意為了獲得比賽的勝利,而選擇承擔肉體的苦痛,即使受著傷痛也要選擇繼續留在場上。賽場成為戰場的重現,那個固執而逞強的英雄主義也在此時展露無遺。

今日的運動員是時代的英雄的指標性象徵,而賽場上偶然出現的血染的風采,依舊是動人的英雄事蹟。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不乖黑天鵝

pic from Amazon
《黑天鵝效應》中文版的書目介紹是這樣說的:
所謂黑天鵝,是指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具三大特性:不可預測性;衝擊力強大;以及,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 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Google的驚人成就就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九一一也是。作者認為黑天鵝潛藏在幾乎每一件事的背後--從宗教之興起,到我們個人生 活中的大小事件。
作者使用歐洲人認識黑天鵝的過程作為例子。歐洲人一直到十七世紀都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當十八世紀歐洲人發現在澳洲的湖泊上優遊著黑色的天鵝,這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在一瞬間隨之轉變,推翻我們對原有知識的了解,雖然出現的機率極小,但卻會對整體產生極大的影響。

書中說明一般我們認知事件發生機率時常使用的的常態分配(即高斯分配、鐘型分配),相信在大數法則下,事物發展的趨勢能透過平均、與累積的大量數據來推測未來的發展,然而作者認為這樣方式過於危險,也是容易造成錯誤的判斷的主要因素。我們應該學習透過認識極端資料(書中使用:極端世界一詞)才可能對未來有更正確的了解。

後記

黑天鵝效應在概念上似乎容易理解,然而實際上要在未知的狀況下事先找出可能的黑天鵝存在卻一點也不容易。若我們將自已所擁有知識做分類,可分為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已經知道他人也不了解)、未知的已知(自己不知道,但了解他人知道)、未知的未知(都還沒有人了解),黑天鵝就代表,'未知的未知'這樣事件。全然陌生,然而一但發生,就會對事情造成巨大衝擊性的事件。

這樣的事件能在近年內發生的911、金融海嘯、ipad的風行等大事件中觀察到作者所說的黑天鵝事件,但這樣的事情也常常出現戲劇、小說、新聞中,在我們一般的生活中黑天鵝事件也很容易觀察到。漫畫《灌籃高手》中湘北與陵南爭最後一席全國大賽資格名次時,陵南田岡教練雖然看出了湘北的不安定因素,但最後籃球新人櫻木花道本能式的防守,以及看輕代替射手三井板凳常客眼鏡兄木暮公延被投進一記關鍵三分球讓湘北隊獲得的保險分,雖然陵南的仙道、福田在之後追進一球,然而還是敗給櫻木花道的再見灌籃。田岡監督大喊著『櫻木花道為什麼出現在這裡!』然而,隨著意想不到的事件出現,勝利已然離陵南遠去了。而在棒球場上,有時最後的勝敗,落在裁判最後一顆好壞球的判決,原先判為好球的進壘點卻在這時做出了壞球的判決,讓原本應該獲勝的隊伍進入延長賽,結果就完全不同。這樣的事情難以事先估計,又在極微小的地方,左右最終的結果。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強調,實務上我們就是無法預測黑天鵝事件的出現(所以不要輕信任何宣稱能夠預測未來的單位了),但我們能夠試著了解黑天鵝事件,接受這樣的事件存在,這樣我們就更有能力接受黑天鵝事件的出現,也更了解如何面對這樣的事件。

這樣的概念,讓人想到侯文詠在《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所提到的,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用別人的腦袋在想事情的,這時依照《黑天鵝效應》所提醒的,他人的腦袋如果是依照著一般性理想型的推論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如果貿然相信我們也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所以試著練習著當侯文詠口中不乖人的思考方式,或許能對 《黑天鵝效應》有更多了解,並適應這樣的世界。

ps.《黑天鵝效應》這本書的內容和作者應該都很符合侯文詠在《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書中對不乖定義的描述。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創造科技、科技創造

London Underground's 150th anniversary | Transport for London
我們創造科技來改變我們的生活,而後我們在生活中開始學習與它相處的模式。

那些在我們生活周遭隨著生活作息而出現的科技,像早上熱牛奶的微波爐、出門搭的捷運、聯絡用的手機、作業用的電腦、...科技結合生活構成這個時代的特殊畫面。

有 趣的是一天一天的過著日子時常常很難感覺科技變化的速度,或許可以想像在全世界各個不知名有著無數的科學家或研發人員正一點一點的努力的進行科技研發,但 大概會覺得這樣的改變要等到在實際出現在生活中要等上好一陣子的時間吧。不過如果用三年、五年、十年的時間來看就能輕易的發現,自己的生活被確實的改變 著,或者察覺到周遭人們行為的不同。

我們創造科技的同時,我們也被科技創造著。

後記

倫敦地鐵150年了,真是有點難以想像,台北的捷運還不到20年啊。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