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學術同性質,研討會不會
到哥本哈根參加國際研討會,從頭到尾想起來,都是很幸運的事。
對研討會這種聚會,似乎褒貶不一,有些研討會辦起來被當成學術界的大拜拜,教授投投論文,派徒子徒孫過去報告,自己出現酒會喝喝雞尾酒打打公關,建立人脈,看看有沒有可能找到未來養研究室的資金或計畫。要說那些論文會不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或發現改善人類生活的契機這種事...誰知道呢?
不過,自己還蠻喜歡參加各種研討會倒是真的,除了好奇心外,研討會常常會在一天裡設計好幾主題,然後在一天的流程裡,一個主題可能兩個小時,讓好幾個演講者在有限時間裡完成主題報告,時間規定常常是20分鐘,或30分鐘,對不常上台的人來說,要他講20或30分鐘,感覺像是2、3個小時這麼長,不過對於平日在課堂上侃侃而談的教授來說,20、30分鐘,實在是不小的限制。而創意與能力常常都在限制鐘出現。
這是參加研討會一大有趣的地方,從研究生/教授的發表中,很容易可以看出報告能力的差別,當然偶而也會有令人驚艷的研究生,或無趣的教授就是。好的講者,就算主題是你完全陌生的主題,還是會讓你聽得不亦樂乎,而如果你自己就是報告人的話,這件事會變得更有趣,報告會考驗你對自己研究的掌握度,表達還有呈現能力,演講的時候,上的是斷頭台或舞台,因人而異。
好的壞研討會都參加過,大不代表好,小也不一定弱。個人認為一個認真的研討會就是好的研討會。在哥本哈根參加的這一場就給我這種很認真的感覺。從大演講廳演講結束,到小會議室『跑攤』的主題討論,大家都很認真的報告,很認真的給意見。有自信的演講者不少,不過台下老道的教授也不在少數,發表後批判的問題立刻上來。『理論依據是什麼』、『怎麼決定樣本』、『系統如何設計』、『主題貢獻在哪裡』、『這主題被人做過了很多次,為什麼你要重做』、『創新在哪裡』、『為什麼用這種研究方法』...問題像機關槍一樣掃向台上,接的好當然威風,不好就像吹飽的氣球被人漏風了。
中間的茶會餐敘,很多人意猶未盡,自我介紹後,又聊起各種和學術相關的話題,最近在讀的書、怎麼做實務化或商品化的事情。雖說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成員集滿五大洲,不過喜歡研究的主題相近,討論起來似乎總是特別過癮。許多人是好聽者,聽完後也會分享他自己的經驗,知道另一地的實務經驗總是讓你覺得一個字,妙。
輩分高的教授讓你覺得如沐春風,不過年齡相仿的比較玩的起來比較放得開,來自波蘭旅居哥本哈根的女生、憨厚的南非研究生、在英國念書馬來西亞與菲律賓藉的博士生等幾個人,自然就走在一起,一邊說說笑笑,一邊逛著哥本哈根市街前去研討會晚宴地點。
我們一群人與後來加入的西班牙資工女孩、澳洲新堡大叔、俄羅斯聖彼得堡熟女教授,亂入的美國、加拿大、英國老教授,包了一個長桌。波蘭女生,對來帶位的服務生,大喊『We are a team!』當下這個氣氛,感覺有種學術界裡的江湖味。
席間一坐,大伙各自聊起來,我聽西班牙女生講在學校裡日夜顛倒的研究生活。隔壁Worwick博班生講起他的『Learn base gaming』理論,如何不同於『Game base learing』,倒也是十分有趣的觀點。
其中一個博班生說他快要畢業論文口試了,旁邊幾個教授就聽他博士論文在做的東西,聽了一半,其中一個教授問『who's your god!』。那個博班生有點楞住,說『what?』教授開始解釋,並說出幾個和他所做論文相關的教授名字,有好幾個在英國上課時曾經讀過幾篇他們的論文。然後教授解釋,在發展自己的論文時,總會選擇一個立場站。要知道自己的論文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在哪個位置,理論是基於哪個大師的立論下去發展才會有力,然而各家之言都有自身的優缺點,優點要說明,缺點要試著解決,所以要知道『who's your god』。這是準備博士口試的必備功課,聽的眾人點頭如倒蒜。
這樣的話題一個又一個,直到夜空銀亮的月光,照的哥本哈根海港的水面亮白,映色一輪明月。引得眾人一聲驚嘆,才意識到時間流逝。 舉杯再乾一杯後,眾人帶著些許醉意離去。
這種短暫而又熱烈的相聚,總是帶點浪漫的情懷,加上距離與異國氛圍,產生一種動人的情緒,知道遠方總是有人是與你有相同興趣的,而你平日不易與他人分享的問題,在這裡都可以暢所欲言,有人樂於傾聽,樂於回應。做研究時的寂寞,一下變得微不足道。
是說有相聚就有別離,不過在會議結束時。相約各自努力,他日研討會上再論高下。
這是專屬學術界的熱血。
後記
以前在籌備全國社團負責人研習會的時候,進修組的業務中,『社團同性質交流時間』就是將類似的社團分類成學生會、服務性、學術性、...等分類聚集起來,一起討論社團發展、經費規劃、招生、社課設計、社員維護等等議題。
後來開始參加學術研討會後一直覺得社團研習會中這個流程,最早可能是某個教授從學術研討會得到的靈感而來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