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是每年只要有空固定會逛的展覽。
第一次去的原因記得好像是因為有個朋友手上有主辦單位的媒體邀請票,就是公關票吧。當時的書展第一天是只有媒體及來採買版權的書商才能進去,當時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拿了票就進去。說實在,在商務日進去的感覺確實好很多,來來往往很多都是外國來的版權採購,整個展場人不會很擁擠,也不會一直有人來推薦你買雜誌,很有"國際"書展的感覺。後來就成為國際書展的常客了,不過之後就沒過拿過邀請票,不過人擠人看展,也有人擠人看展的樂趣就是。
以前去書展就是預期著去買書挑書,看看最新或其他國家有些怎樣的書。現在去也是帶著這樣的期待,不過周圍的朋友就漸漸不去看書展了,原因不外乎就是『網路買書很方便啊。為什麼要買票進去人擠人,而且價格也不一定比較便宜。』確實是強而有力的理由,不過我也沒有被說服就是。好像吃飯去路邊攤,評價商業午餐,米其林三星級餐廳,都可以吃飽,而且米其林三星級的餐廳也不一定就比較好吃。不過大家還是會挑貴的餐廳試試看,這樣的行為理由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去吃氣氛。』。
逛書展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這樣,『逛氣氛的。』在芬蘭、丹麥、英國、波蘭、德國...各專題書區閒逛,多多少少能浸泡在『國際書展』這樣的氛圍中。雖然那些文字讓人感到陌生,不過從封面設計、排版方式,紙張材料,主題館的裝置擺設,還是能感受到異國氛圍,帶你離開熟悉的台灣,靈魂飄去異地晃晃。
另一個理由是熱鬧感。在網路購書,當然簡單明快,帶點現代人的科技優越感。不過在書展裡人擠人讓你感覺還是很多人喜歡書,有很多人跟你一樣晃來晃去,東看西看的挑書。一大堆實體書放在你面前讓你挑,其實漸漸變成一種昂貴的享受,電子書越多就越有可能排擠到實體書的印刷量。以這點而言,這次的主辦單位展出以前作家的手稿實在很有巧思。
電子書在2010年展開大戰,作為半旁觀者與參與者很好奇這種閱讀型態會怎麼演變,心裡樂見這樣的科技發展,如果樹木可以因此少砍一些,是很不錯的事。不過,如果若隨著人們寫作與閱讀習慣改變實體書與作家手稿變得少了,當然是一種文化上的遺憾,而一件事情在漸漸離去與失去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意識的它的美感,總是失去才學會珍惜。
另一個理由是有機會見到感興趣的作家。這種心情應該和有人看了韓劇後開始追星,或是看了SS501的MV後,開始準備排隊排見面會的心情很像。不過這兩種心情雖然類似,卻不一定能彼此理解。有一次和一個女生聊到喜歡的偶像,女生說了幾個日本或韓國的藝人,問起我的時候,隨口說了幾個作家,對方卻露出『怎麼說出這種答案。』的表情。這一點其實很無奈,不過也沒辦法,每個人有各自的喜好。
今年的國際書展有<蘇菲的世界>的挪威作家賈德。特別挑了有他座談會的那天去看展,去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畢竟自己也是在<蘇菲的世界>之後才改開始對哲學發展的過程有點概念,開始看起這一類的書。
談到哲學他說『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不斷發問的人,就是哲學家。』而十二歲時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人類存在實在是一件太過奧妙的事,他不要像身旁的大人那樣習慣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他要堅持他的童心,拒絕長大持續他探索世界的心情。
說到自己的寫作經驗,他談起<紙牌的祕密>裡小男孩與爸爸到希臘找追求自我的媽媽的故事,那個『外盒打開內盒,內盒打開外盒。』的過程,還有那張與眾不同的哲學家丑角牌。還有<蘇菲的世界>裡的小女孩,收到一封詢問她『妳是誰』的信,然後展開的故事。對書迷而言,聽作家談起當初寫作的心情,似乎總是有種只有讀者才能懂的喜悅。
他說自己一開始只是有種想和這個世界聊聊哲學的心情,沒想到竟讓他變成今天這樣的自己。不過從他座談會的過程中[1],能明顯感受到他散發出來對哲學的熱愛,還有那個持續探索的好奇心與玩心,讓他是這麼有一個有趣的作家。
備註
[1]當天演講片段。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雞排英雄-夜市裡的理想國度
人在國外的時候,被問到台灣有什麼文化比較特別的內容,常常反射性的就說起關於台灣夜市的種種。
文化這種東西當自己置身其中的時候,常常不容易查覺它的特別之處,有時候需要離開到某種距離或是受到提醒才會發現自身文化的特別之處。
夜市對台灣人來說就是這麼一種特別的文化存在。倒也不是說其他國家就沒有,美國似乎沒聽過有類似的東西,不過在歐洲時,那種在晚上販賣商品或吃吃喝的市集,雖說不多,但也不能說沒有,不過那種正正經經與佈置華美的攤位,斯文有禮的產品介紹,就是只能冠上"市集"這種文言的名詞。
台灣那種五顏六色的攤位,此起彼落的吆喝聲,一進夜市就能聽到老闆坐在長梯子上拿著麥克風吆喝『365天今天最好康,老闆不在家~今天跳樓大拍賣,衣服通通一律一折起~讓你天天穿新衣~時時都溫暖~喜歡的通通拿起來,穿穿看,套套看,來來來~參觀不用錢~衣服不怕你扯~不怕妳穿~緊來緊看,慢來妳就減賺一半。』(台),很厲害,這些台詞大部分是一口氣念完,吸一口氣後,又再一念長串招呼詞,這種能力,只能說是專業。而夜市裡買東西從標價的一半先喊起,猜密碼似殺價的殺價過程,實在和國外大不相同。
在實用性之外,夜市的娛樂性也是一絕,撈金魚、套圈圈、打彈珠、賭香腸、射飛鏢、旋轉木馬和小火車,是基本配備;有時候會出現大隱隱於市的瞎眼相士,或是以挽面這種古老技巧美容技巧營生的老婦人,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魔術、雜耍或街頭藝人的表演。如果台灣的電視節目心血來潮辦個『夜市有人才(Night Market Got Talent)』或許能發掘出不少奇人異士吧。
不過夜市最厲害的還是在那多的驚人的食物種類,從牛排、鐵板燒到蚵仔煎、廣東粥、生炒花枝、天婦羅、鹽蒸蝦、筒仔米糕、雞排、鹹酥雞、滷味、豬血糕、烤魷魚、臭豆腐、生煎包、魯肉飯、肉玩、棺材板、烏魚腱、牛肉麵、海鮮粥、過魚湯、十全藥燉排骨、擔仔麵、土魠魚羹、泰式涼粉、印度拉餅、中東烤肉、土而其冰淇淋、碗糕、豆花、木瓜牛奶,青蛙下蛋、芋圓、麻糬...從山珍到海味,傳統料理到異國美食,小吃到甜品,從奇珍到異獸(那是中國大陸的夜市),一字排開時還真有幾分壯麗感。
雞排英雄確實勾起我對夜市的諸多回憶。兒時在夜市的遊玩經驗,長大後和朋友與情人在夜市裡穿梭談天的種種枝微末節,定期在夜市家庭聚會。記得以前社團辦活動時,也有人將團康活動闖關遊戲的地點選在夜市,製造出一種很有意思的遊戲氛圍。
<雞排英雄>的導演很巧妙的讓故事發生在一個叫"888夜市"的地方,而不是在我們熟悉的夜市裡,不全然在現在的時間,巧妙的聚集台灣夜市的各樣元素,以及熟悉的各種夜市人物,讓人可以容易的進入這個世界裡,重溫自己的經驗。或許是因為自己在長大的過程裡,實在有太多在市場裡的經驗,所以對那些喊來罵去的溝通方法,哪家人以前發生過什麼事,所以現在來到這裡,如何如何的,實在很有熟悉感,好像那個夜市就在自己家不遠處一樣。
雖然說在市場裡生活的人常常讓人感覺很有生命力,面對挑戰與困難有異於一般人的堅毅,好像總能樂天知命的面對環境裡發生的事情。不過當黑道出現在市場裡的時候,像是遠方海面上空一陣烏雲飛來,那樣氣氛的轉變,沒有身在其中實在不容易體會。平時遇到挑釁或叫囂會毫不猶豫拿起手上菜刀回應的大叔,看到那烏雲也只能退到他棚裡的角落,等待那黑雲經過。
不是大叔失去了和敵人決一生死的霸氣,而是他理解在他身後仍有甜蜜的負擔,等待他的餵養。而是一旦動手,必然要與敵人玩起老鷹抓小雞的遊戲,而敵人從來都知道,要傷害母雞,不是去攻擊擋在身前的母雞,而是抓走她身後的小雞。
<雞排英雄>裡的黑道紅龜跟阿華說,『我知道你家在哪裡。』、『你阿嬤平常都一個人在家喔。』然後,帶小弟在去找阿嬤聊天。恐懼不是來自於對手的力量強大,有一命抵一命決心的人大有人在,恐懼來自於當自己捨不下的情感被對方掌握時的無能為力感。如同<雞排英雄>裡的阿華在醫院照顧被嚇到的阿嬤對亦南說『我很怕,很怕紅龜他們在來家裡,很怕阿嬤會消失不見。』那樣恐懼不可知的害怕。
14歲時與黑道有過一次近距離接觸,那是血氣正盛的年紀,察覺到黑道出現時,很快的從路邊摸出一顆適合當武器的石頭緊握手上,心下一狠,腦中千迴百轉著接下來可能動手的場面。錯身而過的時候,眼神一對,腦中頓時一空,理智瞬間壓下不斷奔騰的血氣,領會到動手不但無濟於事,只會招來更大的麻煩,承受著巨大的無力感,像在忍受那個黑暗從身體裡慢慢經過似的,全身的力量聚在緊握的石頭上,那個力量使的手臂不住的顫抖。人走遠後,下意識的往關心的人方向飛奔過去,那是當下唯一能做的事。
長大才知道,當時的一名好朋友,也是黑道的威嚇之下,舉家離開了她們熟悉的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重新開始生活。後來因緣際會從她口中知道這件事的始末,當時的驚濤駭浪如今早已遠去,那感傷對她來說已是微微的了,像平靜湖心的微微水紋。我當時的愕然,在十幾年後得到解釋。只是加諸在她身上,仍未散去的陰影,要到哪天才能化消。
在一次機會裡,偶然認識聽一個與曾經帶過小弟從事討債業務的朋友說他以前如何兵不血刃的討到應該討到的錢,那個他討債心理學的Know how,如何『給對方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準確的使用恐懼,操作恐懼,以達到目的,是身在黑道的專業學能,那個操作是一種專業。執行過程中,被要求有與外科醫師相同的冷靜與無情。至於內心的譴責,並不必然出現,如果這件事被理解為工作,那麼他所做的事,就只是敬業,他們同樣有『一個自己無法拒絕的理由。』,那一種以恐懼精準控制成員的組織。
市場的小人物雖然有堅韌的生命力,不過一旦被代表文明的財團釘上,不但面對黑道顯得無力,面對媒體時也同樣無可奈何。言語被斷章取義,行為被放在刻意引導的燈光下鞭打,看不見的敵人讓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對付。
或許是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經驗裡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面對恐懼的體驗吧,因此在心裡祈求正義的存在,期待自己所受的痛苦有被理解的一天。而當面對恐懼時,因為回憶起那個被包容的愛的經驗,而有勇氣面對恐懼,挑戰恐懼,毅然走向『我們不一定會輸。』的可能性。
<雞排英雄>的最後展現了這樣理想,全台夜市齊上街頭聲援,『888夜市,基隆夜市來了。』『羅東夜市也來了』...各夜市的攤位、海報,電音三太子聚集在立法院前面,實在是專屬台灣的超熱血畫面。
電影最後收在,豬哥亮在議會的發言。那個台詞如果放在真實世界裡,免不了又是一陣舌戰,各執一詞,歹戲拖棚。
然而這一切依然感人,是豬哥亮的生命歷程讓那樣的畫面顯得如此有力,他的現實經驗與電影情節交錯,一時間分不清楚是真實人生還是電影情節。而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之後產生的彼此諒解的機會。
如果世界簡單一點,讓理念能有說話的機會,能被接受,大家大概會覺得這世界親切許多。
<雞排英雄>是夜市裡的理想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