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Toward a Dialogic Theory of Learning :Bakhtin's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Learning in Settings of Collaboration

討論 Bakhtin的對話理論用在,CSCL(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電腦輔助合作學習上的討論。

人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學習,而這個"互動"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口語與書面的表達。

舉例來說,如果我透過這個blog(computer)工具(或者可稱為環境或平台),與他人進行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獲得我以往並不知道的事物,這樣也是一種知識的習得。當然,如果與這個"他人"對某種議題進行複雜或是深度討論,這樣在這個過程中(collaborative learning),兩個人都可以在對話(dialogicality)中學習到新的知識。

Mikhail Bakhtin 巴赫亭,Bakhtin 主要的著作可分為六大主題,主題各異。其中三個基本概念橫跨在各主題之間。

1."紛異性" (разновидность ) 強調事物的多層面性、多義性、多變化性,能產生的創造和動力。
2."對話性" (диалогизм) 人認知與求真的過程,是經過自我意識的直悟省思和外在世界感受間之相互差距下而產生。這個差距是自我的意識藉由語言話語的紛異性不停地與他人意識或是外在世界觀呈三角關係相互拉距,互相批判否決,故曰對話。
3."非完全化傾向" (незавершённость/) :當事物完全化後,成為完整無缺的整體,不容添增補減,它將成為死氣沉沉的僵硬體。為了謀求思維主體上絕對的自由,人們經由對話手段,允以事物紛異性的態度,讓它不斷地演變成長。因此最重要的便是拒絕成規化,否定狹隘的定義傾向性,達到思想的非完全化。(meaning for Bakhtin is always constructed locally and is situationally determined),

其他名詞

Neo-Piagetian Theorists:接受Piaget的部分理論 認知發展階段 強調認知發展的科學或邏輯層面,採用與Piaget相同的作業,保留部分的平衡概念。後形式思考(postformal thinking):個人能夠確認思想的開展和演進;可操弄各種決策選擇以及對問題的多元答案。

Transactionalism:互動的觀念起源於Dewey與Bentley(1949)。互動意味著『環境、個人和行為模式的交互作用。』

Reference

http://tw.myblog.yahoo.com/cq-tata/article?mid=4&prev=6&next=1
圖片來源:
http://russianway.rchgi.spb.ru/bakhtin.html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