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係,參加了百年千書的記者會,原本以為是如同一般政府與民間結合的計畫宣傳記者會,講講話拍拍照事情就差不多了,不過當天百年千書選書人的分享實在太精采,也讓我用另一個角度回頭來看電子書的潮流這件事,對愛書人來說,新科技的出現自然產生了對傳統書籍是否消逝的擔憂。但另一方面,當一個事物即將逝去時,回憶的動作也自然發生。
百年千書這個計畫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產物,電子書的出現象徵著在未來紙本書的數量將越來越少,也引起愛書人紛紛在這個時期緬懷起讀書的美好的記憶。這樣的轉折點很有趣,有點像是當數位相機出現時,人們開始眷戀過去那個在暗房沖底片,洗出一張張的照片的過去,即便攝影的本質本是相同。
不論是在求學或是後來工作階段,就算功課不是同儕中最好的,不過論起看雜書的數量,倒是很少輸過(當然後來見過世面就了解真正閱讀量高的人的恐怖)。不過這閱讀書籍的數量這件事,很多時候根本代表不了什麼,看得多與少也不見得有高下之分。看書,純粹是興趣,和看電影、聽音樂一樣,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詹宏志在這場分享會裡說:「我們教育體系所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讓我們對書倒進胃口。...照理說讀書得樂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自己或許是因為在求學階段對教育體制產生太多抗拒,才反而有了看書這個興趣。當然,很多人也因為這樣發展了其他的興趣。不過,一種興趣一旦陪伴你度過了長久的時間,就會產生一種倦戀的氛圍,成為一種度量個人時間的尺標。
回頭談當天的演講,台灣重要的出版者詹宏志以自身經驗分享閱讀和個人成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從閱讀過程中發現經典背後作者的態度與生命力,如《三民主義》在教科書中生澀難懂,但在中山先生的演講原稿中,卻如現在我們熟知的政治人物,在廣場上用著選民能懂的語言與群眾對話。王道還教授談武俠、科普與《天演論》理性中夾帶幽默,讓人印象深刻。李明璁教授,在一開場時分享他在劍橋念書時,第一天教授叫他在念書時,要將文本放入脈絡中(put the text in the context),閱讀一段文本,要將這本書放入時空軸,分析這本書在整個大的知識脈絡中佔有的地位,然後以以一種宏觀的視野來觀看這些書籍。都是十分精采的分享。
這個記者會後的分享會,因為愛書人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愛書感,回歸到對知識本身的熱愛與追尋,讓那個分享的話與具有說服力。不論科技如何演進,然而閱讀的本質與價值不會消逝,只會益加深遠。
而我們也永遠可以帶著期待尋找下一個有趣的故事。
註【百年千書】:百年的時間指的是 1840~1990 ,從清宣統道光二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1990年的近代。千書的時間指的就是在這一百年中所選出的近一百本書,此計畫最初所選書單高達50萬册。
參考資料
百年千書官網